摩篇第八
摩之符也。内符者,揣之主也。
谓揣知其情,然后以其所欲摩之。故摩为揣之术。内符者,谓情欲动于内,而符验见于外。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,故曰符为揣之主也。
用之有道,其道必隐。
揣者,所以度其情慕,摩者,所以动而内符。用揣摩者,必先定其理,故曰用之有道。然则以情度情,情本潜密,故曰其道必隐也。
微摩之以其所欲,测而深之,内符必应。其应也,必有为之。
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,然后以其所欲,微而摩之,得所欲而情必动。又测而探之,如此,则内符必应。内符既应,必欲为其所为也。
故微而去之。是谓塞窌、匿端、隐貌、逃情,而人不知,故成其事而无患。
君既所为,事必可成,然后从之。臣事贵于无成有终,故微而去之尔。若乃已不同于此,计令功归于君,如此可谓“塞窌、匿端、隐貌、逃情”。情逃而窌塞,则人何从而知之?人既不知,所以息其所僭妒,故能成事而无患也。
摩之在此,符之在彼,从而应之,事无不可。
此摩甚微,彼应自著,观者但睹其著,而不见其微,如此用之,功专在彼,故事无不可也。
古之善摩者,如操钩而临深渊,饵而投之,必得鱼焉。故曰“主事日成,而人不知,主兵日胜,而人不畏”也。
钓者露饵而藏钩,故鱼不见钩而可得;贤者观功而隐摩,故人不知摩而自服,故曰“主事日成,而人不知”也。兵胜由于善摩,摩隐则无从而畏,故曰“主兵日胜,而人不畏”也。
圣人谋之于阴,故曰神;成之于阳,故曰明。
潜谋阴密,日用不知,若神道之不测,故曰神也。功成事遂,焕然彰著,故曰“明也。
所谓“主事日成”者,积德也,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;积善也,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,而天下比之神明也。
圣人者,体道而设教,参天地而施化,韬光晦迹,藏用显仁,故人安得而不知其所以利,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,故比之神明。
主兵日胜者,常战于不争不费,而民不知所以服,不知所以畏,而天下比之神明。
善战者,绝祸于心胸,禁邪于未萌,故以不争为战。师旅不起,故国用不费。至德潜畅,玄风遐扇,功成事就,百姓皆得自然,故不知所以服,不知所以畏,比之于神明。
其摩者,有以平,有以正;有以喜,有以怒;有以名,有以行;有以廉,有以信;有以利,有以卑。
凡此十者,皆摩之所由而发。言人之材性参差,事务变化,故摩者亦消息盈虚,因几而动之。
平者,静也;正者,直也;喜者,悦也;怒者,动也;名者,发也;行者,成也;廉者,洁也;信者,明也;利者,求也;卑者,谄也。
名贵发扬,故曰“发”也;行贵成功,故曰“成”也。
故圣人所独用者,众人皆有之,然无成功者,其用之非也。
言上十事,圣人独用以为摩,而能成功立事。然众人莫不有所以用之,非道不能成。
故谋莫难于周密,说莫难于悉听,事莫难于必成。此三者摩,然后能之。
谋不周密,则失几而害成;说不悉听,则违顺而生疑;事不必成,则止篑而有废。皆有所难。能任之而无难者,其唯圣人乎!
故谋必欲周密,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。故曰:或结而无隙也。
为通者说,谋必虚受,如受石投水,开流而纳泉,如此则何隙而可得?故曰:结而无隙也。
夫事成必合于数,故曰:道数与时相偶者也。
夫谋成必先考合于术数,故道、术时三者相偶合,然后事可成而功业可立也。
说者听必合于情,故曰:情合者听。
进说而能令听者,其唯情合者乎!
故物归类。抱薪趋火,燥者先燃;平地注水,湿者先濡。此物类相应,于势譬犹是也。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。
言内符之应,外摩得类则应,譬犹水流就湿,火行就燥也。
故曰:摩之以其类,焉有不相应者?乃摩之以其欲,焉有不听者?故曰:“独行之道。”
善于摩者,其唯圣人乎!故曰“独行之道”者也。
夫几者不晚,成而不抱,久而化成。
见几而作,何晚之有?功成不拘,何抱之有?久行此二者,可以化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