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大传

[西汉] 伏胜 撰 · [东汉] 郑玄 注 · [清] 陈寿祺 辑校

洪范

武王胜殷,继公子禄父。注:“武庚,字禄父。”

武王胜殷,继公子禄父。注:“禄父,纣之子也。”释箕子囚,箕子不忍周之释,走之朝鲜。注:“诛我君而释己,嫌苟免也。”武王闻之,因以朝鲜封之。注:“朝鲜,今乐浪郡。箕子既受周之封,不得无臣礼,故于十三祀来朝。”

汩,乱也。

水火者,百姓之所饮食也。金木者,百姓之所兴作也。土者,万物之所资生也。是为人用。

八政何以先食?传曰:“食者,万物之始,人事之本也。”故八政先食。

洪范曰:“不叶于极,不丽于咎,毋侮鳏寡,而畏高明。”

圣人在上,其君子不诵无用之言,其工不作无用之器,其商不通无用之物。

圣人者,民之父母也。母能生之,能食之,父能教之,能诲之。圣王,曲备之者也,能生之,能食之,能教之,能诲之也。为之城郭以居之,为之宫室以处之,为之庠序学校以教诲之,为之列地制亩以饮食之。故书曰:“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。”此之谓也。

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。注:“朓,条也,条达行疾貌。”朓则侯王其荼。注:“荼,缓也。”朔而月见东方,谓之侧匿。注:“侧匿,犹缩缩,行迟貌。”侧匿则侯王其肃。注:“肃,急也。日,君象也。月,臣象也。君政急,则日行疾、月行徐,臣逡遁不进;君政缓,则日行徐、月行疾,臣放恣也。”案曰:文选舞赋注引郑玄尚书五行传注:“暗跳,行疾貌。”是郑注“条达”一作“暗跳”也。“侧匿”一作“朒”,一作“朏”。说文:“朏,月未成之名。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,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朒。”此则“侧匿”与“缩朒”声近义一也。

汉书五行志:“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,朔而见东方谓之仄匿。仄匿则侯王其肃,朓则侯王其舒。”刘向以为:朓者,疾也。君舒缓则臣骄慢,故日行迟而月行疾也。仄匿者不进之意,君肃急则臣恐惧,故日行疾而月行迟,不敢迫近君也。不舒不急,以正失之者,食朔日。刘歆以为:舒者侯王展意颛事,臣下促急,故月行疾也;肃者,王侯缩朒不任事,臣下弛纵,故月行迟也。当春秋时,侯王率多缩朒不任事,故食二日仄匿者十八,食晦日朓者一,此其效也。案:此汉志据伏生书传为说,“仄匿”并作“仄慝”,字之讹。而刘歆则作“缩朒”,“侧匿”犹“缩朒”也。孟康注汉书曰:“朓者,月行疾,在日前,故早见。仄匿者,行迟,在日后,当没而更见是也。”蔡卞毛诗名物解:“礼曰:“大明生于东,月生于西。”盖朔而月出西方,夕见暮见也。故王者早见曰朝,暮见曰夕,义取诸此。所谓朝夕放于日月者也。至望,然后出于东方,夕见。尚书大传以为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朏,朔而月见东方谓之朒,盖言异也。

又事文类聚亦引尚书大传:“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,朔而月见东方谓之朏。”诸书所引“朓”“朒”“朏”“暗跳”“侧匿”“缩朒”各字,每相互异。考后汉书卢植传,植上封事谏曰:“臣闻日晦而月见谓之朓,王侯其舒。”李贤注:“五行传,刘向所著,字与此小异。”然则伏、刘诸本固有别矣。惟“朏”与“朓”异,它书“朓”作“朏”者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