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大传卷二
虞夏传
皋繇谟
翊,辅也。
古者诸侯之于天子也,三年一贡士,天子命与诸侯辅助为政,所以通贤共治,示不独专,重民之至。大国举三人,次国举二人,小国举一人。一适谓之攸好德,注:“适,犹得也。”再适谓之贤贤,三适谓之有功。有功者,天子赐以车服弓矢,再赐以秬鬯,三赐以虎贲百人,号曰命诸侯。命诸侯得专征者,邻国有臣弑其君、孽伐其宗者,注:“孽,支子也。宗,适子也。”虽弗请于天子而征之可也,征而归其地于天子。注:“征,伐也。”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,注:“率,循也。正,由也。”天子绌之。一不适谓之过,注:“谓三年时也。”再不适谓之敖,注:“谓六年时也。”三不适谓之诬,注:“谓九年时也。”诬者天子绌之。一绌,少绌以爵;注:“言少绌,明以渐也。”再绌,少绌以地,三绌而爵、地毕。注:“凡十五年。”书称
“天工人其代之”,传曰:“夫成天地之功者,未尝不蕃昌也。”
天子衣服,其文华虫、作缋、宗彝、藻火、山龙;诸侯,作缋、宗彝、藻火、山龙;子、男,宗彝、藻火、山龙;大夫,藻火、山龙;士,山龙。故书曰:“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!”
山龙纯青,华虫纯黄。作会宗彝纯黑,藻纯白,火纯赤。山龙青也。华虫黄也。作缋黑也;宗彝白也。藻火赤也。天子服五、诸侯服四,次国服三、大夫服一、士服一。注元或疑焉。注五采相错,非一色也。
六律者何?黄钟、㽔宾、无射、太蔟、夷则、姑洗是也。故天子左五钟,右五钟。注:六律为阳,六吕为阴。凡律吕十二,各一钟。天子宫县,黄钟、㽔宾在南北,其余则在东西。天子将出,则撞黄钟,右五钟皆应。注:黄钟在阳,阳气动。西五钟在阴,阴气静。君将出,故以动告静,静者皆和也。马鸣中律,步者皆有容,驾者皆有文,御者皆有数。步者中规,折还中矩,立则磬折,拱则枹鼓。注:言声合于乐,体比于礼也。然后太师奏登车,告出也。注周礼王出入奏王夏。入则撞㽔宾,左五钟皆应。注㽔宾在阴,东五钟在阳。君入,故以静告动,动者则亦皆和之也。以治容貌,容貌得则气得,气得则肌肤安,肌肤安则色齐矣。注入故欲其静也。㽔宾声,狗吠□鸣,及倮介之虫,皆莫不延颈以听㽔宾。注皆守物及阴之类也。在内者皆玉色,在外者皆金声。注玉色,反其正性也。金声,其事杀。然后少师奏登堂就席,告入也。注少师,佐成大师之事者也。此言至乐相和,物动相生,同声相应之义也。
古者天子必有四邻:前曰疑,后曰丞,左曰辅,右曰弼。天子有问无以对,责之疑。可志而不志,责之丞。可正而不正,责之辅。可扬而不扬,责之弼。其爵视乡,其禄视次国之君也。
古者天子必有四邻:前曰疑,后曰丞,左曰辅,右曰弼。天子中立而听朝,则四圣维之。是以虑无失计,举无过事。故书曰:“钦四邻。”此之谓也。天子必有四邻,前仪,后丞,左辅,右弼。直立而敢断,广心而从欲。辅善而相承谓之辅。廉洁而切直谓之弼。
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,注清庙,乐章名。大琴练弦达越,大瑟朱弦达越,以韦为鼓,谓之搏拊。何以也?注练弦、朱弦,互文也。越,下孔也。凡练弦达越、搏拊者,象其德宽和。君子有大人声,不以钟鼓竽瑟之声乱人声。清庙升歌者,歌先人之功烈德泽也,注烈,业也。故欲其清也。其歌之呼也,注呼,出声也。曰:“于穆清庙,肃雝显相。”注肃雝显相,四海敬和,明德来助祭。于者,叹之也。穆者,敬之也。清者,欲其在位者徧闻之也。故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泽,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,愀然如复见文王。故书曰:“搏拊琴瑟以咏,祖考来假。”此之谓也。
拊,革装之以糠。
博。拊,鼓振以秉。琴瑟,练丝徽弦。鸣者贵玉声也。
舜弹五弦之琴,歌南风之诗,而天下治。
舜之时,西王母来献白玉琯。“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!”元首,君也。股肱,臣也。夏传
禹贡:
“夏成五服,外薄四海。”注:“言德广之所及。”“东海,鱼须、鱼目。”注:“所贡物。鱼须,今以为簪。又鱼目,今以杂珠。”“南海,鱼革、珠玑、大贝。”注:“鱼革,今以饰小车,缠兵室之口。贝,古以为货,王莽时亦然。”“西海,鱼骨、鱼干、鱼胁。”注:“鱼干、鱼胁,未闻。”“北海,鱼剑、鱼石、出瑱、击闾。”注:“鱼剑,鱼兵如剑也。鱼石,头中石也。出瑱,状如凝膏,在水上。击闾,状如鲐鱼,大五六尺,今海家谓之口口。”“河,魭。”注:“魭,当作鼋,鼋状如鳖而大。”月令:“季夏,命渔人伐鲛、取鼍、登龟、取鼋也。”“江,鳝,大龟。”注:“鳝,或作鼍,鼍状如蜥蝪,长六七尺。鳝或为鳣,鳣,鲤也。”“五湖,玄唐。”注:“五湖,扬州浸也,今属吴。元唐,未闻。”“巨野,菱。”注:“巨野,大野也,鲁薮,今属山阳。菱,芰。”巨定,蠃。注:“巨定,泽也,今属乐安所有,故县则属齐。蠃,蜗牛也。”济中,詹诸。注:“詹诸,蛙黾也。”孟诸,灵龟。注:“孟诸,宋薮也。龟俯者灵。周礼:“天龟曰灵属。”降谷,玄玉。注:“降,读如“厖降”之降,或作“函谷”,今河南谷城西关山也。”大都,𩷏鱼鱼刀。注:“大都,明都。𩷏鱼,今江南以为鲍。鱼刀,鱼兵如刀者也。”咸会于中国。注:“言德能及之,异物来至也。”
禹成五服,齿革羽毛器备,文皮千合,
白羽之矰。
高山大川,五岳四渎之属。五岳,谓岱山、霍山、华山、恒山、嵩山也。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五岳皆触石而出云,扶寸而合,不崇朝而雨天下。注:“四指为扶。”
大川相间,小川相属,东归于海。大水小水,东流归海也。
百川趋于东海。
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,非水无以通远道任重也。
五岳视三公,四渎视诸侯,其余山川视伯,小者视子男。注:“所视者,谓其牲币粢盛笾豆爵献之数,非谓尊卑。”
禹奠南方霍山。注:“谓奠祭也。”
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大原,
下而平者谓之隰。隰之言湿也。夏传曰:“下湿曰隰。”
顺流而下曰沿。
圻者,天子之境也。诸侯曰境。天子游不出封圻。诸侯非朝聘不出境。
天子游不出封圻,不告祖庙。注:周礼:“方千里曰王圻。”诗曰:“邦圻千里,惟民所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