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传
天子三公,一曰司徒公,二曰司马公,三曰司空公。注:周礼:天子六乡,与太宰、司徒同职者,则谓之司徒公;与宗伯、司马同职者,则谓之司马公;与司寇、司空同职者,则谓之司空公。一公兼二乡,举下以为称。百姓不亲,五品不训,则责之司徒。蛮夷猾夏,寇贼奸宄,则责之司马。沟渎壅遏,水为民害,田广不垦,则责之司空。
注:坐而论道,谓之三公,通职名,无正官名。司马在前。
古者天子三公,每一公三乡佐之,每一乡三大夫佐之,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,故有三公九乡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。所与为天下者,若此而已。注:自三公至元士,凡百二十,此夏时之官也。周之官三百六十。礼志曰:“有虞氏官五十,夏后百,殷二百,周三百。”近之,未得其实也。据夏、周推其差,则有虞之官六十,夏后氏百二十,殷二百四十,周三百六十,为有所法。
舜摄时,三公、九乡、百执事,此尧之官也,故使百官事舜。
注:“所谓六乡者,后稷、司徒、秩宗、司马、士、共工为六乡。”
天子、诸侯必有公桑蚕室,就川而为之。”筑官有三尺。注:“官当为宫。雉长三丈,高一丈。度长以长,度高以高,则蚕宫高一丈。礼志曰:“仞有三尺,七尺曰仞。”棘墙而外闭之。大昕之朝注:“季春朔日之朝也。”三宫之夫人浴种于川。世妇卒蚕,献茧于夫人。注:“此诸侯之礼,天子则献茧于后。”缫三盆手。注:“手犹亲也。言后夫人亲以手总之也。”尚书大传卷二下
殷传
帝告
殷传:“未命为士者,不得乘饰车。
未命为士者,不得乘朱轩。注:“轩,舆也。士以朱饰之。轩,车通称也。”
未命为士,车不得有飞𫐉。注:“如今窗车也。”未命为士,不得衣绣。士乘饰车两马。庶人单马木车。
庶人单马木车,衣布帛。”
帝告篇:
“书曰:“施章乃服,明上下。”汤誓
殷传:
“汤誓云:“夏人饮酒,醉者持不醉者,不醉者持醉者,相和而歌曰:“盍归于亳,盍归于亳。注:“亳,汤之都也。亳亦大矣。”故伊尹退而闲居,深听歌声。注:“思其故也。是时伊尹在桀。”更曰:“觉兮较兮,吾大命格兮。注:“觉兮谓先知者。较兮谓直道者。格,至也。吾谓桀也。”去不善而就善,何不乐兮!”伊尹入告于桀曰:“大命之亡有日矣。”桀僩然叹,哑然笑曰:“天之有日,犹吾之有民也。日有亡哉?日亡吾乃亡矣。”注:自比于天,言常在也。比于日,言去复来也。是以伊尹遂去夏适
汤。
汤放桀居中野,士民皆奔汤。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,止于不齐,不齐士民往奔汤。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,鲁士民复奔汤。桀曰:“国,君之有也。吾闻海外有人。”与五百人俱去。
汤放桀而归于亳,三千诸侯大会。汤取天子之𡊑置之于天子之坐左,复而再拜,从诸侯之位。汤曰:“此天子之位,有道者可以处之矣。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,唯有道者之有也,唯有道者宜处之。”汤以此三让,三千诸侯莫敢即位,然后汤即天子之位。桀杀刑弥厚而民弥暴,故尔梁远,遂以是亡。注:故尔,穷其近也。梁,读为掠。汤之君民,听宽而狱省。
桀无道,囚汤,后释之。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。汉南诸侯闻之,归之四十国。
汤伐桀之后,大旱七年。史卜曰:“当以人为祷。”汤乃翦发断爪,自以为牲,而祷于桑林之社,而雨大至,方数千里。
景亳之命,费昌为御。
般庚书曰:“若德明哉!汤任父言。”卑应言:
“古者诸侯始受封,则有采地。百里诸侯以三十里,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,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。其后子孙虽有罪黜,其采地不黜,使其子孙贤者守之,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。此之谓兴灭国,继绝世。书曰:“兹予大享于先王,尔祖其从与享之。”此之谓也。”
高宗肜曰:
“武丁祭成汤,有飞雉升鼎耳而雊。武丁问诸祖己,祖己曰:“雉者,野鸟也,不当升鼎。今升鼎者,欲为用也。远方将有来朝者乎?”故武丁内反诸己,以思先王之道。三年,编发重译来朝者六国。孔子曰:“吾于高宗肜日,见德之有报之疾也。”注:“肜日,尚书篇名。”
武丁之时,桑谷俱生于朝,七曰而大拱。注:“两手扼之曰拱。生七日而见其大满两手也。”武丁召其相而问焉,其相曰:“吾虽知之,吾不能言也。”问诸祖己,曰:“桑谷,野草也。注:“此木也,而云草,未闻。刘向以为草妖。”野草生于朝,亡乎?”武丁惧,侧身修行,思昔先王之政,兴灭国,继绝世,举逸民,明养老之礼,重译来朝者六国。注:“九州之外国也。”
西伯戡耆,
伯夷避纣,居北海之滨。太公避纣,居东海之滨。皆率其党曰:“盍归乎?吾闻西伯昌善养老,此二人者,盖天下之大老也。往而归之,是天下之父归之也。天下之父归之,其子曷往?”
周文王至磻溪,见吕望,文王拜之。尚父曰:“望钓得玉璜,刻曰:“周受命,吕佐检,德合于今昌来提。”
周文王至磻溪,见吕尚钓,文王拜。尚云:“望钓得玉黄剜,曰:“姬受命,吕佐检,德合于今昌来提。”注:钓得鱼,中得玉璜也。佐检,犹助。提者,取也。半璧曰璜。
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,入文王之境,则见其人萌让为士大夫。入其国,则见士大夫让为公乡。二国相谓曰:“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也。”让其所争以为闲田。
文王一年质虞、芮,二年伐于,三年伐密须,四年伐畎夷,纣乃囚之。四友献宝,乃得免于虎口,出而伐耆。
西伯得四友献宝,免于虎口而克耆。
五年之初,得散宜生等献宝而释文王。文王出则克耆,六年伐崇则称王。
既伐于崇,散宜生、南宫括、闳夭三子相与学讼于太公,遂与三子见文王于羑里。献宝以免文王。散宜生、南宫括、闳夭三子相与学讼于太公,四子遂见西伯于羑里。
散宜生等受学于太公,太公除师学之礼,酌酒切脯,约为朋友。
散宜生、闳夭、南宫括三子者学乎太公。太公见三子,知为贤人,遂酌酒切脯,除为师学之礼,约为朋友。
散宜生、闳夭、南宫适三子者学乎太公,见三子,知三子之为贤人,遂酌酒切脯,约为朋友。
闳夭、南宫适、散宜生三子学于太公望。望曰:“嗟乎!西伯,贤君也。”四子遂见西伯于羑里。注:“散宜生,文王四臣之一也。”吕尚有勇而为将,散宜生有文德而为相。
太公之羑里见文王,散宜生遂之犬戎氏,取美马,駮身朱鬣鸡目。之西海之滨,取白狐青翰,注:“翰,毛之辰大者。之于陵氏,取怪兽,尾倍其身,名曰驺虞。之有参氏,取姜女,之江淮之浦,取大贝,如车渠,注:渠,车罔也。”陈于纣之廷,纣出见之,还而观之,曰:“此何人也?”散宜生遂趋而进曰:“吾西蕃之臣,昌之使者。”纣大悦,曰:“非子罪也,崇侯也。”遂遣西伯伐崇。
文王以闳天、太公望、南宫括、散宜生为四友。周文王胥附、奔辏、先后、御侮,谓之四邻,以免于羑里之害。懿子曰:“夫子亦有四邻乎?”
孔子曰:“文王得四臣,丘亦得四友焉。自吾得回也,门人加亲,是非胥附与?自吾得赐也,远方之士日至,是非奔辏与?自吾得师也,前有辉,后有光,是非先后与?自吾得由也,恶言不人于门,是非御侮与?文王有四臣以免虎口,丘亦有四友以御侮。”微子
微子将往朝周,过殷之故墟,见麦秀之蔪蔪,曰:“此父母之国,宗庙社稷之所立也。”志动心悲,欲哭则为朝周,俯泣则妇人。推而广之,作雅声歌曰:“麦秀蔪蔪兮,黍禾𣈣𣈣。彼狡童兮,不我好兮。”注:狡童,谓纣。
微子朝周,过殷故墟,见麦秀之蔪蔪兮,禾黍之𣈣𣈣也,曰:“此故父母之国。”乃为麦秀之歌曰:“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童兮,不我好仇。”
尚书大传卷二
受业嘉应吴兰修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