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大传

[西汉] 伏胜 撰 · [东汉] 郑玄 注 · [清] 陈寿祺 辑校

尚书大传卷五

略说

遂火为遂皇,伏羲为戏皇,神农为农皇也。遂人以火纪。火,太阳也,阳尊,故托遂皇于天。伏羲以人事纪,故托戏皇于人。盖天非人不因,人非天不成也。神农悉地力,种谷疏,故托农皇于地。天地人之道备,而三五之运兴矣。

伏羲氏没,神农氏作。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。

伏羲氏作八卦。

天立五帝以为相,四时施生,法度明察,春夏庆赏,秋冬刑罚。帝者任德设刑,以则象之,言其能行天道,举错审谛也。黄帝始制冠冕,垂衣裳,上栋下宇,以避风雨,礼文法度,兴事创业。黄者,光也,厚也,中和之色。德施四季,与地同功,故先黄以别之也。颛者,专也。顼者,信也。言其承易,文之以质,使天下蒙化,皆贵贞悫也。喾者,考也,成也。言其考明法度,醇美喾然,若酒之芬香也。尧者,高也,饶也。言其隆兴焕炳,最高明也。舜者,推也,循也。言其推行道德,循尧绪也。

尧八眉,舜四瞳子,禹其跳,汤扁,文王四乳。八眉者,如八字者也。其跳者,踦也。注:“其,发声也。踦,步足不能相过也。”扁者,枯也。注:“言汤体半小,象扁枯。言皆不善也。”

多闻而齐给。注:齐,疾也。

乃命五史,以书五帝之蛊事。

成王问周公曰:“舜之冠何如焉?”周公曰:“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,然凤皇巢其树,麒麟聚其域也。”

成王问周公曰:“舜何人也?”周公曰:“其政也,好生而恶杀。”

舜好生恶杀,凤皇巢其树。

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勾领。注:言在德不在服也。“古之人”,三皇时也。冒,覆项也。“勾领”,绕颈也。礼:正服方领也。

周公对成王云:“古人冒而勾领。”注:古人,谓三皇时。以冒覆头,勾领绕颈,至黄帝则有冕也。案曰:礼记冠义疏引此文为略说,则自北堂书钞以下四条,皆略说文也。晏子曰:“古者有𮉢衣挛领而王天下者矣。”淮南子曰:“古有鍪头而卷领以王天下。”与略说同意。荀子哀公篇:“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,孔子不对。三问,不对。哀公曰:‘寡人问舜冠于子,何以不言也?’孔子对曰:‘古之王者,有务而拘领者矣,其政好生而恶杀焉。是以凤在列树,麟在郊野,鸟鹊之巢可俯而窥也。君不问而问舜冠,所以不对也。’荀子作哀公问孔子,书传作成王问周公,传闻异词。

舜不登而高,不行而远,拱揖于天下,而天下称仁。

夏后氏主教以忠,

周人之教以文。上教以文君子,其失也小人薄。注:文,谓尊卑之差制也。习文法,无悃诚也。案曰:士丧礼疏引“夏后氏主教以忠”,称书传略说。此文选注所引“周人之教以文”云云,当相连属,中间尚有脱文及说殷人之教耳。

帝命周公践阼,朱草畅生。

周公辅幼主,不矜功,则蓂荚生。注:矜,夸也。

王者德及皇天,则祥风起。王者德下究地之厚,则朱草生。

狄人将攻太王袒甫,召耆老而问焉,曰:“狄人何欲?”耆老对曰:“欲得菽粟财货。”太王袒甫曰:“与之。”每与,狄人至不止。太王袒甫赘其耆老而问之,曰:“狄人又何欲乎?”耆老对曰:“又欲君土地。”太王袒甫曰:“与之。”耆老曰:“君不为社稷乎?”太王袒甫曰:“社稷所以为民也,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。”耆老对曰:“君纵不为社稷,不为宗庙乎?”太王袒甫曰:“宗庙,吾私也,不可以私害民。”遂策杖而去,逾梁山,邑岐山。注:梁山,在岐山东北。岐山,在梁山西南。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,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。

案曰:毛诗緜正义引书传,又引韩奕笺云:“梁山,在冯翊夏阳县西北。”郑于书传注云:“岐山,在梁山西南。”然则梁山之袤,其东当夏阳县西北,其西当岐山东北。自豳适周,当逾之也。

宣王问于春子曰:“寡人欲行孝弟之义,为之有道乎?”注:宣王,齐君,陈敬仲之后也。春子曰:“昔者卫闻之乐正子,注:乐正子,曾子弟子也。曰:“文王之治岐也,五十者杖于家,六十者杖于乡,七十者杖于朝,注:朝,当为“国”。见君,揖杖。注:揖,当为“去”。八十者杖于朝,见君揖杖。”注:揖,挟也。君曰:‘趣见客,毋俟朝。’注:不欲久停老者也。古者七十致仕,来者客之也。以朝乘车輲轮,注:乘车,安车也。言輲轮,明其小也。御为仆,送至于家,注:御,君之御也。而孝弟之义达于诸侯。九十杖而朝,见君建杖。注:建,树也。君曰:‘趣见,毋俟朝。’以朝车送之舍。天子重乡养,注:舍,馆也。重,犹尊也。养,以礼食之也。卜筮、巫医御于前,祝咽祝哽以食。乘车輲轮,胥与就膳彻,注:胥,乐官也。就,成也。胥成膳彻,谓以乐食之也。送至于家。君如有欲问,明日就其室,以珍从。注:明日,明旦。而孝弟之义达于四海。此文王之治岐也。君如欲行孝弟之大义,盍反文王之治岐?”

案曰:礼记曲礼正义引书传,略说:“致仕者以朝,乘车輲轮”,在此篇。吕氏春秋:“春居问于齐宣王,王称之。”“春居”,王氏困学纪闻以为即大传所谓“春子”。家语言养老事,则孔子之问哀公,疑王肃剽书传而为之。

大夫、士七十而致仕,老于乡里。大夫为父师,士为少师。注:所谓里庶尹也。古者仕焉而已者,归教于闾里。耰𬬺已藏,祈乐已入,注:“祈乐”,当为“新谷”。岁事已毕,余子皆入学。注:余子,犹众子也。古者适子恒代父而仕也。十五始入小学,见小节,践小义;十八入大学,见大节,践大义焉。注:小节、小义,正谓始口典口师受业。大节、大义,谓博习尽识也。距冬至四十五日,始出学,傅农事。注:立春学止。上老平明坐于右塾,庶老坐于左塾,余子毕出,然后皆归。夕亦如之。注:上老,父师也。庶老,少师也。余子皆入,父之齿随行,兄之齿鴈行,朋友不相逾,轻任并重任,分颁白者不提携。出入皆如之。

案曰:门塾之学,汉书食货志、白虎通、公羊传宣十年注、礼记学记注,皆有此说,盖本书传。尚书洛诰正义引书传此文而释之曰:“是教农人以义也”,以为“予其明农哉”之证。然则略说亦是申解洛诰此句经文耳。

传曰:已有三牲,必田狩者,孝子之意,以为己之所养,不如天地自然之性,逸豫肥美,禽兽多则伤五谷,因习兵事,又不空设,故因以捕禽兽,所以共承宗庙,示不忘武备,又因以为田除害。鲜者何也?秋取尝也。注:取禽尝祭。秋取尝,何以也?习斗也。习斗也者,男子之事也。然而战斗不可空习,故于搜狩闲之也。闲之者,贯之也。贯之者,习之也。已祭,取余获,陈于泽,注:泽,射宫也。然后卿、大夫相与射。命中者,虽不中也取;命不中者,虽中也不取。何以也?所以贵揖让之取,而贱勇力之取也。乡之取也于囿中,勇力之取也;于泽,揖让之取也。

案曰:此条诸书所引不言何篇,卢氏本入之“略说”,无所据。观传文专𬖘“鲜”字为“秋取尝”,疑是鲜誓之传,未敢断也。

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。注:孟,迎也。孟侯者,于四方诸侯来朝,迎于郊者,问其所不知也。问之人民之所好恶,土地所生,美珍怪异、山川之所有无。及父在时,皆知之。注:十八向入太学,为成人,博问庶事也。

古者帝王躬率有司、百执事,而以正月朝迎日于东郊,以为万物先而尊事天也;祀上帝于南郊,所以报天德。迎日之辞曰:“维某年月上日,明光于上下,勤施于四方,旁作穆穆,维予一人某,敬拜迎日东郊。”迎日,谓春分迎日也。尧典曰:“寅宾出日。”此之谓也。

王者存二王之后,与已为三,所以通三统,立三正。周人以至日为正,殷人以日至后三十日为正,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为正。天有三统,土有三王。三王者,所以统天下也。注:所存二王后者,命使郊天,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,自行其正朔服色,此谓通天三统。

案曰:汉书成帝纪十绥和元年诏曰:“盖闻王者必存二王之后,所以通三统也。”本此。

天有三统,物有三变,故正色有三。天有三生三死,故土有一王,王特一生死。周以至动,殷以萌,夏以牙。注:谓三王之正也。至动,冬日至,物始动也。物有三变,故正色有三。天有三生三死,故土有三王。王特一生死。是故周人以日至为正,殷人以日至三十日为正,夏以日至六十日为正。是故三统、三正,若循连环,周则又始,穷则反本。

夏以孟春为正,殷以季冬为正,周以仲冬为正。夏以十三月为正,色尚黑,以平旦为朔。殷以十二月为正,色尚白,以鸡鸣为朔。周以十一月为正,色尚赤,以夜半为朔。不以二月后为正者,万物不齐,莫适所统,故必以三微之月也。三正之相承,若顺连环也。

夏以十三月为正,色尚黑,以平旦为朔。殷以十二月为正,色尚白,以鸡鸣为朔。周以十一月为正,色尚赤,以夜半为朔。必以三微之月为正者,当尔之时,物皆尚微,王者受命,当扶微理,得章成之义也。案曰:书传说正朔二字最晰。

周以至动,殷以萌,夏以牙。注:谓三王之政也。至动,冬至日物始动也。物有三变,故正色有三。天有三生、三死。注:异时生者,恒异时死。是故周人以日至为正,殷人以日至三十日为正,夏以日至六十日为正。天有三统,土有三王。注:统,本也。三统者,所以序生也。三正者,所以统天下也。三统若循连环,周则又始,穷则反本也。夏以孟春为正者,贵形也。

三王之治,若循环之无端,如水之胜火。

王者一质一文,据天地之道。正色三而复者也。

诸侯有德者,一命以车服、弓矢,再命以虎贲三百人,三命秬鬯。诸侯三命者,皆受天子之乐,以祀其宗庙。

晋平公问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。”师旷曰:“臣闻老而学者,如执烛之明。执烛之明,孰与昧行?”公曰:“善。”

高邮王侍郎伯申曰:“执烛”之“执”当为“热”。“热”,古“𦶟”字。说苑建本篇作“炳烛”,“炳”乃“𦶟”之讹,“𦶟”与“𦶟”同。案曰:自此以下七条,诸书所引大传未称略说,今以意定之,宜入此篇。

子曰:“心之精神是谓圣。”

案曰:孙之𫘧本入五行传,盖以为“思心曰䜭,䜭作圣”之训也,似近之。

子曰:“君子不可以不学,见人不可以不饰。不饰无貌,无猊不敬,不敬无礼,无礼不立。夫远而光者,饰也;近而逾明者,学也。譬之圩邪,水潦集焉,菅蒲生焉,从上观之,谁知非源水也。”

案曰:大戴礼劝学篇与此大同。

子张曰:“仁者何乐于山也?”孔子曰:“夫山者,𡷞然高。”“𡷞然高,则何乐焉?”“夫山,草木生焉,鸟兽蕃焉,财用殖焉,生财用而无私为焉,四方皆代焉,每无私予焉。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,阴阳和合,雨露之泽,万物以成,百姓以飨。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。”

案曰:孔丛引此,又“代”作“伐”。

子贡曰:“叶公问政于夫子,子曰:‘政在附近而来远’。鲁哀公问政,子曰:‘政在于论臣’。齐景公问政,子曰:‘政在于节用’。三君问政,夫子应之不同,然则政有异乎?”子曰:“荆之地广而都狭,民有离志焉,故曰‘在于附近而来远’。哀公有臣三人,内比周以惑其君,外障距诸侯宾客以蔽其明,故曰‘政在论臣’。齐景公奢于台榭,淫于苑囿,五官之乐不解,一旦而赐人百乘之家者三,故曰‘政在节用’。”

案曰:韩非子难三、家语辩政、说苑政理篇与此大同。汉书武帝纪元朔六年诏:“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,哀公以论臣,景公以节用,非期不同,所急异也。”臣瓒注曰:“论语及韩子皆言叶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答以悦近来远。今云定公,与二书异。”

东郭子思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之门,何其杂也?”子贡曰:“夫𬄩括之旁多枉木,良医之门多疾人,砥砺之旁多顽钝。”夫子闻之曰:“修道以俟天下,来者不止,是以杂也。”

案曰:说苑杂言篇与此同,惟“子思”之“思”作“惠”。荀子法行篇与此小异,“东郭子惠”作“南郭惠子”。刘恕外纪卷九载“东郭子惠问于子贡”云云,不著所征,然与说苑异,与书传同,则书传之文也。“思”当为“惠”。

子夏读书毕,见夫子。夫子问焉:“子何为于书?”对曰:“书之论事也,昭昭若日月之明,离离若参辰之错行。上有尧、舜之道,下有三王之义。商所受于夫子者,志之弗敢忘也。虽退而穷居河、济之间,深山之中,壤室编蓬,为户于中,弹琴咏先王之道,则可发愤慷慨矣。”

子夏读书毕,孔子问曰:“吾子何为于书?”子夏曰:“书之论事,昭昭若日月焉,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。退而穷居河、济之间,深山之中,壤室蓬户,弹琴瑟以歌先王之风,有人亦乐之,无人亦乐之。上见尧、舜之道,下见三王之义,可以忘死生矣。”孔子愀然变容曰:“嘻!子殆可与言书矣。虽然,见其表,未见其里;𬮭其门,未入其中。”颜回曰:“何谓也?”孔子曰:“丘常悉心尽志以入其中,则前有高岸,后有大溪,填填正立而已。六誓可以观义,五诰可以观仁,甫刑可以观诫,洪范可以观度,禹贡可以观事,皋陶谟可以观治,尧典可以观美。”

案曰:外纪引“子夏读书毕”一条,未举所征。然文选注、御览、困学纪闻分引数条,并与此合,是为书传文无疑。薛季宣书古文训序亦有此文,末有“通斯七者,书之大义举矣”二句,亦不称所出。而末叙七观云:“是故帝典可以观美,大禹谟、禹贡可以观事,皋陶谟、益稷可以观政,洪范可以观度,六誓可以观义,五诰可以观仁,甫刑可以观戒。”其序次与孔丛子同,与御览、困学纪闻所引大传七观异,则非书大传之文明矣。孔丛言大禹谟、益稷者,盖作伪者羼入,而不知真古文与今文皆无大禹谟,其益稷一篇,则统于皋陶谟中也。又韩诗外传说此事,以为子夏读诗。

子曰:“参!女以为明主为劳乎?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,不下席而天下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