甫刑
有虞氏上刑赭衣不纯,中刑杂屦,下刑墨𢄐,以居州里,而民耻之。
案曰:荀子正论篇曰:“世俗之为说者曰:治古无肉刑,而有象刑:墨黥;慅婴;共,艾毕;菲,对屦;杀,赭衣而不纯。治古如是。是不然。”路史后纪十二注引慎子曰:“有虞氏之诛也,以画跪当黥,以草缨当劓,以履䋽当刖,以艾毕当宫,布衣无领以当大辟,谓之戮。上世用戮,而民不犯。”罗氏曰:“画跪,一作‘𢄐巾’。履䋽,一作‘菲履’。艾毕,𫖒也。草缨,荀作‘慅黥’,墨刑也。与甫刑传之说不同。布衣无领,即赭衣不纯。”路史后纪陶唐纪谓:“而民耻之”,唐传作“而反于礼”;甫刑传以三刑为有虞氏者,非。又引慎子与甫刑传之说不同,是甫刑传有“有虞氏三刑”之文甚明。且末句唐传作“而反于礼”;则甫刑传作“而民耻之”又明矣。今据补入甫刑传。
子张曰:“尧、舜之王,一人不刑而天下治,何则?教诚而爱深也。今一夫而被此五刑。”子龙子曰:“未可谓能为书。”注:二人俱罪甫侯之说刑也。“被此五刑”,喻犯数罪也。孔子曰:“不然也,五刑有此教。”注:“教然耳,犯数罪,犹以上一罪刑之。”
案曰:荀子议兵篇:“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,盖杀一人,刑二人,而天下治。”此传云“一人不刑而天下治”,即虞夏传所谓“唐、虞象刑而民不犯”之意也。
古者中刑用钻凿。
夏刑三千条。
夏后氏不杀不刑,死罪罚二千馔。
禹之君民也,罚弗及强,而天下治。一馔六两。注:所出金铁也。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,用财少尔。
案曰:“馔”,他本作“鐉”,非。惟震泽王氏史记本不误。案又曰:“郑注“三百七十五斤”,适合千馔六千两之数。今文经云:“大辟疑赦,其罚千率。”史记索隐引大传“死罪罚二千馔”,“二”字当衍。
决关梁、逾城郭而略盗者,其刑髌。男女不以义交者,其刑宫。触易君命、革舆服制度、奸轨、盗攘、伤人者,注:“攘,窃也。”其刑劓。非事而事之、注:令所不当为也。出入不以道义而诵不详之辞者,其刑墨。降叛、寇贼、劫略、夺攘、矫虔者,其刑死。
孔子曰:“古之刑者省之,今之刑者繁之。”其教,古者有礼然后有刑,是以刑省也;今也反是,无礼而齐之以刑,是以繁也。书曰:“伯夷降典礼,折民以刑。”谓有礼然后有刑也。又曰:“兹殷罚有伦。”今也反是,诸侯不同听,注:听,议狱也。每君异法,听无有伦,是故知法难也。
案曰:孔丛用此文。“诸侯不同听”,“听”作“德”,其义长。疑注“听,议狱也”四字,当在传文“听无有伦”之下。
子曰:吴、越之俗,男女同川而浴,其刑重而不胜,由无礼也。中国之教,内外有别,男女不同椸架,不同巾栉,其刑重而胜,由有礼也。语曰:“夏后氏不杀不刑,罚有罪而民不轻犯。”
子曰:今之听民者,求所以杀之;古之听民者,求所以生之。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,乃刑杀,君与臣会焉。
案曰:孔丛用此文。汉书刑法志引“孔子曰:今之听狱者”四句,不言大传。
子曰:古之听民者,察贫穷,哀孤、独、矜、寡,宥老、幼、不肖、无告,有过必赦,小过勿增,大罪勿累。注:延罪无辜曰累。老弱不受刑,有过不受罚。是故老而受刑谓之悖,弱而受刑谓之暴,不赦有过谓之贼,率过以小谓之枳。故与其杀不辜,宁失有罪;与其增以有罪,宁失过以有赦。
听讼之术,大略有三:治必宽,宽之术归于察,察之术归于义。注:察,犹审也。是故听而不宽,是乱也;宽而不察,是慢也。古之听讼者,言不越辞,辞不越情。是故听民之术,怒必思兼思意,小罪勿兼。注:怒,责也。责囚之罪,必思意。兼,谓思其辞,思其义。思义,罪小,可求以出之罪也。
子曰:听讼者虽得其情,必哀矜之。死者不可复生,断者不可复续也。
书曰:“哀矜哲狱。”
狱货非可宝也,然后宝之者,未能行其法者也。贪人之宝,受人之财,未有不受命以矫其上者也。亲下以矫其上者,未有能成其功者也。
子夏曰:昔者三王悫然欲错刑遂罚,注:错,处也。遂,行也。平心而应之,和然后行之。然且曰:“吾意者,以不平虑之乎?吾意者,以不和平之乎?”如此者三,然后行之。此之谓慎罚。
孔子如卫,人谓曰:“公甫不能听讼。”注:公甫,鲁大夫。子曰:“非公甫之不能听狱也。注:答而反之。公甫之听狱也,有罪者惧,无罪者耻,民近礼矣。”
君子之于人也,有其语也,无不听者,皇于听狱乎?注:皇,犹况也。必尽其辞矣。听狱者,或从其情,或从其辞。
大夫有污猪之宫,杀君之地,虽有美菜,有义之士弗食。
尚书大传卷四 受业嘉应吴兰修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