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第五
“十三如来行者,名为毕竟佛地。毕竟佛地者,有百四十不共之法。所谓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四一切行净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三念处、三不护、大悲、常不忘失、断烦恼习、一切智,是名百四十不共法。
三十二相者,一者足下平;二者足下千辐轮;三者指纤长;四者足跟佣满;五者指网缦;六者手足柔软;七者佣腨肠如伊尼延鹿王;八者踝骨不现;九者平住手摩膝;十者藏相如象马王;十一者身圆满足如尼拘陁树;十二者身毛上靡;十三者一一毛右旋;十四者身真金色;十五者常光面各一寻;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著;十七者七处满;十八者上身如师子;十九者臂肘佣圆;二十者缺骨平满;二十一者得身佣相;二十二者口四十齿;二十三者齿密不疏;二十四者齿色白;二十五者颊车方如师子;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;二十七者肉髻相;二十八者广长舌;二十九者梵音声;三十者目绀青色;三十一者眼如牛王;三十二者眉闲白毫。
八十种好者,二十指是名二十好,手足表里八处平满,踝膝髀六处妙好,手有三聚,肩肘腕六处满,腰奇中是名二好,髋及二尻是名三好,马藏二膊是三好,腰脐两胁两掖两乳是名为八,腹胸脊项是名六十。上下牙齿、上下唇腭、两颊两鬓、两目两肩、及鼻二孔、额上两䐤、两耳头圆足,是名八十。
菩萨摩诃萨住净地已,以业力故虽得如是八十种好,未大明净,道树起时乃得明净,不明净时谓菩萨地行。庄严菩提有二种:一近;二远。远者,未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果报;若得名近。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为令众生作善业故。众生造作种种恶业,以恶业故得种种恶果,是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种种善业种种善果。众生闻已,即得除破种种恶业。
菩萨至心修持净戒,故得足下平。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,以是因缘得足下轮相。于诸众生不生害心无劫盗想,若见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,远出奉迎安施床坐,恭敬礼拜破除㤭慢,以是因缘得纤长指。具上三行,得足跟佣满。以四摄法摄取众生,以是因缘得指网缦。以好苏油摩洗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,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。修集善法不知厌足,以是因缘得佣腨肠。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,以是因缘得踝骨不现相。
三业清净瞻病施药,破除㤭慢饮食知足,以是因缘得平立手摩膝相。见分离者善言和合,自修惭愧亦教人修,以是因缘得马藏相。自净三业亦教人净,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,以是因缘得身圆相。闻法欢喜乐为人说,以是因缘得身毛上靡相。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,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,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𫭞石荆蕀不净,以是因缘得身毛相。若以饮食璎珞施人。除去瞋心,以是因缘获得二相:一者金色;二者常光。
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?即此业缘得身细软尘垢不著。常施众生所须之物,以是因缘得七处满相。自破㤭慢调柔其性,随众生心如法而行,为除不善教以善法,以是因缘得上身如师子相、得肩圆相、缺骨平满相。以何业缘得纤指相?即此业缘得身佣相。远离两舌和合斗诤,以是因缘得四十齿相齿密不疏相、齿齐平相。修欲界慈,以是因缘得白齿相。见有求者欢喜迎送,以是因缘得方颊车相。
等视众生犹如一子,以是因缘得上味相。常施众生无上法味,见有忘者施其忆念,自持五戒转以教人,修集悲心能大法施,以是因缘得肉髻相、广长舌相。实语、喜语、法语、软语、非时不语,以是因缘得梵音声相。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,以是因缘获得二相:一者目绀青色;二者眼如牛王。见有德者称实赞叹,以是因缘得白毫相。
三十二相虽复各各说其因缘,真因缘者持戒精进。何以故?若不持戒能修精进,尚不得人身,况得三十二相。无见顶相及肉髻相,等无差别。复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,以是因缘得足下平相。若至心作,以是因缘得千辐轮相、第二第三指网缦相、七处满相,细软肩圆、缺骨满、身直、广长舌相。若常作者,以是因缘得长指相、平住摩膝相、常光一寻相、齿密不疏相。若净作者,以是因缘获得余相。复次若于众生生淳善心,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肤体细滑尘垢不著。
次第修集时节修集,以是因缘得第二第三第四相。憙修善法心无悔退,以是因缘得金色身、常光、齿白、眉闲毫相。若闻赞叹不生㤭慢,覆藏善法不令人知,以是因缘得马藏相。所修善法回向菩提,以是因缘得一一孔一毛相、身毛上靡、口四十齿、最上味相。懃精进故,以是因缘得方颊车、上身如师子相。至心爱念一切众生如视一子,以是因缘得齿齐平、绀青目、牛王眼相。修集善法不知厌足,以是因缘获得余相。
菩萨摩诃萨住性行时,修三十二相业,住净行时虽有如是三十二相,相不具足未得明净,住十三行尔乃了了,明显具足一切佛法。虽无量相众生不同,有下中上不可思议,是故佛说三十二相。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和合集聚,正与如来一毛相等。一切毛孔所有功德和合集聚,乃成一好。合集众好所有功德,增至百倍乃成一相,唯除白毫、无见顶相。合集其余一切诸相,增至千倍成是二相。
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有功德,增至千万亿倍,乃成如来深远蠡音,其声闻于无量无边诸佛世界。如来成就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,以是义故,如来世尊名为无上,所行之法名无上行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三种无量:一者三劫无量;二者修善无量;三者利益众生无量。是故说言如来成就无量功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