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善戒经

[南朝宋] 求那跋摩 译

菩萨地发菩提心品第三

“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,立大正愿,作如是言:‘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当大利益一切众生,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盘中,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,是则名为自利利他。’是故初发菩提心者,则得名为菩提因缘,众生缘因、正义缘因、三十七助道法缘因,摄取一切善法根本,是故菩萨名善大善、名实真实,亦名一切众生善根,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。一切世闲所有誓愿及出世愿,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是誓愿无胜无上。

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。何等为五?一者性;二者行;三者境界;四者功德;五者增长。是名为五。菩萨若能发菩提心,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,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。是故初发菩提之心则能摄取一切善法。

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,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若不发心终不能得,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。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,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,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发心名之为支。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,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。是故发心名根、名因、名摄、名果亦名为子。

菩萨发心复有二种:一者毕竟;二者不毕竟。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,不毕竟者则有退失。退有二种:一毕竟退;二不毕竟退。毕竟退者,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能推求修集其法。不毕竟者,求菩提心、修集其法。

是菩提心有四种因。何等为四?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,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,尔时则生信敬之心,作是念言:‘佛菩萨事不可思议。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,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’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。

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,唯闻诸佛菩萨秘藏,闻已即生敬信之心。得信心故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发菩提心。

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,亦不闻法见法灭时,便作是念:‘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、作大利益,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。我今亦当发菩提心,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,护持佛法久住于世。’为住世故发菩提心。

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,唯见恶世诸众生等,具重烦恼贪恚痴等,无惭无愧悭悋嫉妒,愁忧苦恼不信懒惰。见是事已寻作是念:‘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,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,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我今当发菩提之心,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’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。

复有四因发菩提心。何等为四?一者性具足;二者善友具足;三者慈心具足;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,不畏菩提难行苦行。性具足者,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。何等为四?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,能示善恶不行邪道,是名善友具足。二者心不放逸,能破放逸、能闭恶道。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。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,不以小乘转他大乘,不以修福转他定慧。

具足慈心复有四事。何等为四?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,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,菩萨发愿往生其中,或见受苦若身自受,生于慈心为破其苦。二者生地狱中,或见受苦若身自受,亦生慈心为破其苦。三者生饿鬼中,或见受苦若身自受,亦生慈心为破其苦。四者生畜生中,或见受苦若身自受,亦生慈心为断其苦。

具足慈心复有三种,谓上中下。上者复有四事:一者观生死苦;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;三者性勇健心;四者得智慧心。

复有四事。何等为四?一不放逸;二具足戒;三能忍辱;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复有四事。何等为四?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;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;三者得坚信心;四者修行圣行。是为四。

修集慈心有四种力。何等为四?一者内力;二者外力;三者因力;四者庄严力。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内力。为欲化度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名外力。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,师事诸佛及诸菩萨,是名因力。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、听受正法、思惟其义、如说修行,是名庄严力。

若菩萨摩诃萨以是二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名正心、不动心、不退心、不转心,所谓内力、因力。若以外力及庄严力发菩提心,是名不正心、动心、退心、转心。

菩萨转心有四因缘。何等为四?一者性不具足;二者恶友具足;三者于诸众生不具悲心;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。

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议。何等为二?一者于诸众生作眷属想;二者无众生想。菩萨常以智慧观察,谁是众生,众生属谁?是名为二因。是二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。

初发菩提有二种心。何等为二?一者为施众生安隐;二者为施众生快乐。以诸善法化诸众生令离恶法,是名安隐。能以财物赈给众生令离贫穷,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,是名快乐。

不退菩萨有二种心。何等为二?一者性庄严;二者专心受持庄严。常念欲令众生安乐,是名性庄严。终不退转菩提之心,因是至心能施一切众生安乐,是名受持庄严。

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有二处。何等为二?一者菩提之心;二者众生受苦。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。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,胜于一切声闻缘觉。何等为二?一者因胜;二者果胜。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,是名为因。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为果。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。

不退菩萨有二大事。何等为二?一者发是心已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,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,以怜愍故行住坐卧若眠若寤,常为诸天之所守护,如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。不退菩萨亦复如是,以怜愍故若更受身无有病苦。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,一切众生于菩萨所身口意业柔软无恶。是名为二。

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,于诸众生不起害心,不食肉、不欺诳,常以善法教化众生,众生不受不废不愁,能自调伏亦能调他,随其所化众生之处,皆悉能令滋长福业。若以客尘烦恼因缘,堕三恶道能速得出。虽同受苦不生楚毒,见受苦者心生悲愍。菩萨初发菩提心者,成就如是无量功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