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

[南宋] 鲍云龙 著 · [元] 方回 著

司气

地上之数起于二,二而六之为十二月,二而四之为二十四气,二而三之为七十二候。此十二辟中所以藏了七十二候,四正卦中所以藏了二十四气,六十卦中所以藏了三百六十日。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气,雨水为二月节,至前汉末始改。故律历志云:正月立春节,雨水中;二月惊蛰节,春分中。言蛰虫正月始惊,二月大惊,故移居后云。三统历:谷雨,三月节,清明中。按通卦验及今历以清明为三月节,谷雨中,余并与律历志同。月令纪十二月时候,体例不一。气候在前,先言之,在后后言之。其二至、二分之月,皆再纪时候者,以二至是阴阳之始终,二分是阴阳之交会,此节之大者,圣王所加谨。

〇易曰:坎,正北方之卦也。又曰:兑,正秋也。又曰:先王以至日闭关。

后世气候节序,易已备之矣。坎既言正北方卦,则震东、兑西、离南,不言可见。兑正秋者,秋分也,则震春分,离夏至,坎冬至,不言可见。复大象言至日闭关,冬至也,则姤为夏至,不言可见。人能明易,则阴阳消长之气可触类而知矣。

〇鹤山魏氏曰:秋为阴中,春为阳中。

阴气始五月,终十月,故七月、八月为阴中,阴中虽兼有阳,阴为主。阳气始十一月,终四月、正月、二月为阳中,阳中虽兼有阴,阳为主。

〇朱子曰: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,只是一气周匝,把来折做两截,则春、夏为阳,秋、冬为阴。分做四截,便是四时,又分做二十四气、七十二候,皆自此始。

二十四气者,孔云:正月立春节雨水中;二惊蛰节春分中;三谷雨节清明中;四立夏节小满中;五芒种节夏至中;六小暑节大暑中;七立秋节处暑中;八白露节秋分中;九寒露节霜降中;十立冬节小雪中;十一大雪节冬至中;十二小寒节大寒中。雨水者,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曰雨,北风冻之而为雪,东风解之而为水。惊蛰者,蛰虫惊而走出。谷雨者,雨以生百谷。清明、物生清净明洁。小满、物长于此,小得盈满。芒种,有芒之谷可稼种。小暑、大暑,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,半为大。处暑,暑将退伏潜处。白露,阴气渐重,露凝色白。寒露,露气寒将欲凝结。小雪、大雪,十月初小,十一月转大。小寒、大寒,十二月初寒为小,月半寒为大。二十四气,气有十五日有余,每气中半分之为四十八气,气有七日半有余。周礼有曰十八箭,是一气易一箭也。凡二十四气,三分之,气间五日有余,故年有七十二候也。

〇欧子曰:七十二候,各置中节。节,初候也。以候策累加之,即次候。六十四卦置中气,即公卦也,以策累加之,即次卦也。五行用事,置四立之节而命之,即春木、夏火、秋金、冬未用事之初也。置四季之节,冬以维策加之,即土用事也。

十二辟卦之爻,应七十二候,中节前为初候,朔气前三日也;后为次候,朔气后三日也。候以分内外故也。六十卦应三百六十日,一年十二月,有十二中气,则置十二公卦以主之。如十一月坎初六,冬至公中孚,是中气辟复候屯内,为朔气前三日也。小寒坎九二,十二月节候屯外,大夫谦卿睽是次卦也,为朔气后三日也。四立者,立冬水,立春木,立夏火,立秋金,皆四孟之节,五行用事之初也。四季者,居乾、坤、艮、巽四维之位,为辰、戌、丑、未四季之月,正土用事之时也。四正卦,坎、离、震、兑也。每卦一爻统两卦半,两爻统五卦,成一月;六爻统十五卦,分六气成一月,为一时。统而论之,四时四六二十四也。分而言之,有节、有气、有候,各有条而不乱。姑以意释之,未审得欧公之意否?或曰:甲巳一月六变,十二月则七十二变,谓之候亦通。

〇司天考曰:七十二者,五行化成之数,是为经法。阳之策三十六而两之,阴之策二十四而三之,阴阳之数无往不合。七十二候亦自此推。

七十二候,王司监用之于历,极其精妙。愚尝求其说而不得,终夜以思,久而方悟,曰:此即乾坤二卦之策。乾一爻三十六,两爻七十二,六爻二百一十六;坤一爻二十四,三爻七十二,六爻一百四十四。用之一年,则三百六十日之数尽矣。又以五行之气分之,水、木、火金分王四季,共得四七二百八十八日,又欠七十二日以足一周之数,于是以土四季当之,每季十八日为辰戍丑未之月。又每月六日属土,应一月辟卦六爻,以见五行。离土不得,一年四季,一月六日皆有土以寄王其中,所以天地间万民万物、万事万化并资之以为生长收藏之地,故曰候焉。读者当谅其苦思,不止甲巳之变而已也。

〇观物张氏曰:四时八节,各以三变,以十为一曰旬,三旬而一月,九旬而一时,三十六旬而四时毕。以五为一曰候,三候而一气,九候而一节,七十二候而八节周。

天有四时,一时四月,一月四十日,四四一十六,而各去其一,是以一时三月,一月三十日。体数虽四,而一者常不用。用数有三有九,故三旬为一月,三月九十日为一时。五日一候者,一月六候,五六三十日也。三候一气者,十五日也。九候一节者,八九之候而气节周也。愚尝恨今之司历者,徒登其候之名,而未必研其义,请逐一条之,免堕于与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域。

〇七十二候名义

以十一月中蚯蚓结起候者,用冬至甲子上元历始也。以东风解冻起候者,本人正为重用,五代马重绩新历,正月雨水为气首也。

〇正月

东风解冻者,春风发散寒冻之气也。蛰虫始振者,初始振动而未出,至二月乃大惊而出。鱼上冰者,当盛寒时,伏水下,逐其温暖,至正月阳气上,始游水上,而近于冰。獭祭鱼者,此时鱼肥美,先祭而后食也。鸿鴈来者,大鸿小鴈,自外来于中国,将北反其居。通卦验云:立春,雉雊鸡乳,雨水降,条风至。条风,东风也。猛风,风之甚也。动摇草木有声,故曰草木萌动,是为可耕之候。

〇二月

桃始华,应惊蛰候。又五日而仓庚鸣。骊黄,又曰黄栗留,又曰鵹黄、商庚,楚雀,齐人谓搏黍,今曰布谷,与搏黍声相近。鸤鸠、鸪鵴,皆其号也。鹰化为鸠,至秋时则鸠化鹰。玄鸟,燕也,又曰乙鸟,以施生时来,巢人堂宇而孚乳,嫁娶之象。所以商简狄吞而生契。阳在阴内,不得出,奋击之,而雷发其阳声。电者,阳之光,阳在外,阴有所丽,故闪烁而为电。又曰电是阳光,阳微则光不见,皆阳气渐盛,以击于阴,其光乃见,故云始电。

〇三月

桐始华。田鼠化为𫛪。𫛪,鸙也。一云牟无鼠,阴类。阴气盛,故化为𫛪。阴气盛,则𫛪复化为鼠。虹,䗖𬟽也。雄虹谓明盛者,雌霓谓暗微者。虹是阴阳交会之气,纯阴胜阳,则虹不见。若云薄漏日,日照雨滴,则虹生。蓱,浮萍也,又曰苹,曰薸,水草也。鸣鸠拂其羽,蚕将生之候,飞且翼相击,趋农急也。𫛵鸠,又曰鹘鸼,似山鹊而小,青黑色,尾短多声,故曰鸣鸠。戴胜降于桑者,织𫟃之鸟,一名鸱鸠。降桑,以示妇当务本也。内宰云:仲春,率命妇躬桑,浴种。蚕,龙精,月直大火,则浴其种。

〇四月

蝼蝈鸣。蛙也。周礼蝈氏注云:虾蟆当夏气之盛而鸣,声怒。蚯蚓,阴物,感正阳之气而出。王瓜生,色赤,感火之气而生。苦菜秀,感火之气而苦,味成。靡草,葶苈之属,以其枝叶细,故云靡草。六阳之月,至阴之草,不胜阳而死。

〇五月

螳螂生,又曰𬠅蚝,一名不𧒖,其子名螵蛸,燕赵曰食厖,齐杞东曰马谷。鵙始鸣,七月将寒之候也。豳地晚寒,五月则鸣。反舌,百舌也,今曰虾蟆。其舌本著口侧,末向内。靡信云:曾取屠视之,其舌反向后。郑不然之,乃知反舌春始鸣,至五月稍止,其声数转,故名反舌。或虾蟆舌性自然,不必以为反舌也。鹿阴类,感阴气而角解,今医家用鹿茸补阴是也。蝉亦阴类,感而鸣。半夏生,药名也,阴极阳生。

〇六月

温风始至,温厚之气,至季夏而极也。蟋蟀,蛩也,亦名促织,生土中,季夏羽翼稍成,未能远飞,故居壁。七月则远飞在野。鹰感二阴之气,乃有杀心,学习击搏之事。焦问云:仲秋鸠化为鹰,仲春鹰化为鸠,此六月何有鹰学习乎?张逸答曰:鹰虽为鸠,自有真鹰可习。腐草得暑湿之气,故为萤。不言化者,萤不复为腐草矣。土润溽暑,大雨时行。

〇七月

凉风至,寒候也;白露降,金色也。寒蝉鸣,得阴气之正。寒蜩,又曰寒螀,似蝉而小,青赤。鹰杀鸟,不敢先尝,示民报本也,又示不有武功。天地始肃,禾乃登。

〇八月

鸿鴈来。孟春言自外来于内,此又言自北而来南。玄鸟归,为仲秋之候。春至秋归,归,蛰藏本处。群鸟养羞,羞,食之美,养之以备冬藏。蛰虫启户于雷发声之时,故坯户于雷收声之时。坯户者,户冗也。增益冗四畔,使通明处稍小,以时尚温,犹须出。十月寒甚,方闭之。雷,二月阳中发声,八月阴中收声,阴缩,故水始涸也。国语曰:辰角见而雨毕,天根见而水涸。雨毕而阴道,水涸而成梁。八月宿直昴毕,主雨。天根,氐房之间。辰角见九月本,天根见九月末,本末相去二十一日余。

〇九月

鸿鴈来宾,云仲秋来者为主,季秋来者为宾。又云:仲秋来则过去,季秋来则客止未去。爵入大水化为蛤,飞化为潜也。菊有黄华,独记其色,以其华应阴之盛。愚谓五阴不能剥一阳,故吐其美为华。豺祭于天,然后戮禽而食。孟秋鹰祭鸟。飞者形小,其成为速。季秋豺祭兽,戮兽。走者形大,其成为迟。草木黄落,反本也。蛰虫咸俯。皆垂头向下,以随阳气之在内也。

〇十月

水始冰,季秋霜降,至此始冰。履霜,坚冰至也。地冻。水水则地冻可知。雉入大水为蜃,大蛤曰蜃。飞化为潜也。虹藏不见,季春阳胜阴,故虹始见。孟冬阴胜阳,故虹藏不见。天气上腾,五月一阴生,天气上腾,至十月六阴俱升,六阳已谢,天体在上,阳归虚无,故云上腾。地气六阴在下用事,故云下降也。闭塞而成冬者,阳气下藏地中,阴气闭固而成冬也。

〇十一月

鹖鸮不鸣者,盖鸟之夜鸣求旦,乃阴类而求阳,故感一阳而不鸣。虎始交者,亦阴类感一阴而交也。荔挺出,荔,香草,感阳而香。马,薤也。蚯蚓结者,蚯蚓出冗,屈首下向阳气,气动欲宛而上首,故其结而屈。麋角解者,鹿,阳兽,夏至得一阴而解角。麋,阴兽,冬至得一阳而解角。水泉动者,坎,天一之阳所生也。

〇十二月

鴈北乡者,自南而趋北,早者则此月北乡,晚者二月乃北乡。鹊始巢者,鹊知岁所在,以来岁之气兆,故巢也。早者十一月,诗纬云复之日,鹊始巢是也。雉雊者,火畜也,感阳有声,故雊。鸡乳者,鸡,木畜也,丽于阳而有形,故乳。在立春节,以立春在此月也。征鸟厉疾者,时杀气盛极,故鹰隼之厉,取鸟疾捷严猛也。水泽腹坚者,冰坚达内,谓腹厚实,在玄枵、女、虚、危之次。出土牛者,出,作也。月建丑为土,能克水,作土牛以送寒气,使阴气不为来岁之害也。此七十二候,各有其义,触景兴思,可以寓感时动物之叹,故特书之。

〇春秋传曰:分至启闭,必书云物为备。

分,谓春分、秋分。至,谓夏至、冬至。启,谓立春、立夏;闭,谓立秋、立冬。唐孔氏曰:二至是阴阳之始终,二分是阴阳之交会,是节之大者。故古人以二至二分而观云物。物即色也。保章氏曰:以五云物之色,辨吉凶、水旱降丰荒之祲象。青为虫,白为丧,赤为兵荒,黑为水,黄为丰,皆视日旁云气之色,以验祲象,以知十二物之分野,所降下之国有丰荒也。

〇保章氏曰:以十二物以察天地之和。

风即气也。古者皆吹十二律,以候十二辰之风气,能别祅祥。今无吹律之法,故其道亡。春秋传:楚师伐郑,师旷曰: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,南风不竞,多死声,楚必无功。愚按:师旷吹律以观楚强弱,北风者,无射夹钟以北;南风者,姑洗以前。南风弱,则知楚无功。王氏昭禹曰:十二风生于十二辰之位,天地六气合以生风,震为明庶风,离为景风,兑为阊阖风,坎为广莫风,此四正卦之风也。艮为条风,立春亦曰条风;巽为清明风,立夏亦曰清明风;坤为凉风,立秋亦曰凉风;乾为不周风,立冬亦曰不周风,此四维卦之风,又兼四立而言,八卦并四立为十二风也。八风主乎八卦,传曰舞以行八风,又曰十二风应十二律。出师之日,吹律合声,望敌知吉凶,闻声效胜负。余见后吹律说。

〇朱子曰:天地只是一气,发生之初为春,气长得过便为夏,收敛便为秋,消缩便为冬。明年又复从春起。

仁义便如阴阳,四端便如四时,分四时四端便如八节,只一气而有消长尔。一分二,二分四,三其四为十二,两其十二、二十四,三其二十四、七十二,散为十百千万,不过天三地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