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

[南宋] 鲍云龙 著 · [元] 方回 著

天枢

维北有辰,为绍为枢,居中不动,旋斗杓于外,以建四时,齐七政也。西志曰:中宫天极星,其一明者,太一之常居也。愚谓一者气数之始,物无然既常居者,居中不动之义也。东志曰:北辰星,合元垂曜建帝形,运机授度张百精,三阶九列,斗衡、太微、摄提之属百二十官,二十八宿各布列,下应十二子,天地设位,星辰之象备矣。愚谓:曰合、曰垂、曰建、曰运、曰授、曰张、曰属、曰布与应,九字尔,最宜玩味。盖言辰极,无不包括天地星辰之象于其中,故曰备矣。舍为元气,散为星曜,张为百精,建为斗衡。班固曰:摄提直斗杓所指,以建时节,故亦曰天枢焉。二十八宿即布列于十二辰者,十二辰即统于北辰者,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尔雅疏谓:斗杓所建,以正四时,故谓之辰。北辰即总十二辰在其中,斗杓即指十二辰者。传记多言北斗,不言北辰者,以辰居中,无为藏诸用也,故无迹可指,可指而言者,斗杓所建而已。其言北斗,则北辰可知。

程子曰:北辰自是不动,便为气之主,为星之最尊也。故众星四面环绕而归向之。

愚尝参酌先师之论,而得其说曰:北辰不动,为天之枢。朱子曰:缘人取此为极,不可无个记认,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,谓之极星。问:极星动不动?曰:也动,只是他近那辰处,虽动不觉。今以管窥极星,见其动去,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。向来人说北极不动,至宋时,人方推得是北极只在北辰边头,而极星依旧动。旧说皆以丝星即天极,在正北为天心,不动。今验天极亦昼夜运转,其不移处,乃在天极星内一度有半,故浑象扛毂正中置之不动,以象天心也。愚按,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,北头一星在天心,四方去各九十一度。九十一度者,四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。四方辐凑,将来辰星居中,即北头一星之内无星处是也。众星咸共者,北辰在天,为天之心,犹心在人,为身之主,手足耳目,血脉肤体,无一不关也。世无非人也,而人君南面以为之主;天体无非辰也,北辰居中以为之主。以至周天之度,万有之伙,莫不脉络于是。是则不动之辰,以为群动之本。故曰:无形者,有形之统。不用之一,即无极之极,降而在我者也。呜呼,精矣。

〇朱子曰:北极为天之枢,以其居中,故曰北极。南极在地下中处,南北相对,天虽转,地却在中不动。天形如鸡子旋转,极如一物横亘其中,两头抨定,一头在北上,是为北极;一头在南上,是为南极。太一如帝座在紫微者,故有北辰之号。是中间无星处,些子不动,缘人要取此为极,如轮之毂,如硙之脐。天圆绕地,左旋不息,惟此其枢轴不动之处,则在南北之两端焉。

南极低入地下三十六度,故周回七十二度之中,常隐不见。唐书说有人至海上,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,亦在七十二度之内。北极高出地上三十六度,故周回七十二度,常见不隐。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七十二度之中,常居其所不动,其旁则经星随天左旋,日月为纬右转,更迭隐见,若环绕而归向之。唐一行谓,大约南北相去八万余里,南林邑国,北极高十七度,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一度,其余州不同。大史南说等至海中,南望老人星下,众星灿然,皆古所未名。或问:南极见老人寿星,则是南极也。解见。朱子答曰:南极不见,是南边自有一个老人星,南极高时,解浮得起来。

太一是帝座,如人主之居。北极如帝都在。紫微者,在七十二度常见不隐之中,故有北辰之号。

前志言:天极其一明者,太一常居。太一,天皇大帝北辰以起节度,亦为紫微宫,天帝居中。紫之言此,中之言宫,此宫之中,天神图法,阴阳开阖,皆在其中。朱子曰:此辰常居其所,天形运转,昼夜不息,而此为之枢,如轮毂硙脐,虽欲动而不可得,非有意于不动也。朱汉上曰:辰为天枢,而不动之处犹在极星之下。圣人言居其所曰北辰,而占天者必曰极星之下者,详略异也。

〇或问:北辰之为天枢,何也?曰:天圆而动,包乎地外;地方而静,处乎天中。故天之形半覆地上,半绕地下,而左旋不息,惟此为不动,而谓之枢焉。其他诸星则与二十八宿同一运行。

朱子答曰:若太微之在翼,天市之在尾,摄提之在亢,其南距赤道也甚近,其北距天极也甚远,则固不容于不动,不免与经星同其运行。故其或东或西,或隐或见,各有度数。仰而观之,盖无顷刻之或停也。今曰与其在紫微者皆居所而为不动者四,则是一天而四枢,一轮而四毂,一硙而四脐,分寸一移,则其为辐裂而瓦碎也无日矣,若之何而运动之无穷哉!胡五峰说有三个极星不动,殊不可晓。若以天运譬如极盘,则极星只是中间蒂子,所以不动。若是三个不动,则不可转矣。

〇西山蔡氏问曰:极星只在天中,东西南北皆取正于极,而极星皆在其上,何也?朱子无以答,后思之曰:只是背坐极星,极星便是北,而南则无定位。

公羊传曰:北辰曰大辰,常居其所,迷惑不知东西者视此。永嘉郑氏曰:北极居天之中,而常在人北,以天形北倾也。或曰:斗杓可指东西,而辰则无为。曰:观其所指,则知辰之所在。书传曰:日月,天之使也;星辰,天之期也。一左一右,更有经纬。盖自斗杓之所如言之,则谓之建;自日月之所会言之,则谓之辰。斗柄左移,日月右徙,故辰与建常相合焉。月行及日,会而为辰,辰本无体,兼星而见,故天正之吉辰在星纪。自北而西,则地正之于天玄枵以正之于豕韦,而西陆之降娄、大梁、实沈,南陆之鹑首、鹑火、鹑尾,东陆之寿星、大火、析木,其朔月可知也。春秋外传所谓日月底于天庙者,言建寅之月,辰在诹訾;建亥之月,辰在天汉,日月会于龙狵。盖因朔月之所在以知辰,因辰之所合以知斗之建焉。愚按,斗杓与北辰相脉络,北辰为十二辰之统,斗杓则指十二辰者也。又公羊传谓大火为大辰,此则夹钟生于房心之气,为天帝之明堂,亦曰天宫,非北辰之大辰比也。如正月建寅,辰在东北,日月却会西北之亥气,便相应者,以寅与亥合也。日月都是如此。斗每月所指辰曰建。斗第一星为魁,四为衡,七为杓。用昏建者,杓属阴。夜半建曰衡居平三建者,魁属阳。历家以建、除、满、平、定、执、破、危、成、收、开、闭,凡十二日,周而复始,观所值以定吉凶。每交一月节,必叠两值日,如正月寅日值建二卯三辰之类,与斗杓所指相应。

〇易传曰: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一者,太极也。

或难之曰:如此则太极有此北辰之可指。周子无极而大极,恐无此。愚应之曰:太极无声无臭,是至微之中而有至显之理。北辰至中至极,是有象之中而寓至微之理。体用一原,显微无间。故北辰居中不动,而能生两仪、日月、四时、五行、十二月、二十四气也。太极静极而动,而能生两仪、四象、八卦,一物各具一太极也。天之北辰微有象,象夫子之太极。夫子之太极故无象,而象天之北辰。北辰为气之宗,而理行其中。太极为理之宗,而气行其中,是或一道也。

〇邵子曰: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,故观斗数以占天。斗之所建,天之行也。魁建子,杓建寅,星以寅为昼也。斗有七星,是以昼夜不过七分。

张氏曰:星以寅为昼者,中星以寅为旦,戌为昏。日以卯酉为中,则十二分而用七。星以寅戌为限,则十分而用七矣。愚演之曰:天道左旋,以辰为体,无物之气,不可见已。浑浑之中,惟星可指。日月五星,从地右行,斗杓所建,四时以平。大衍五十一,为大极四十有九,是为七。七分而用之,各有所入,一为天体,一为七政。一居中央,是为北斗。四列四方,是为七宿。盖天地四方,以斗为枢。天运四时,自斗而指。斗正则时正,时正则斗正。故历有差法,斗无差度。善治历者,质诸斗而已矣。

〇北斗七星在太微北,魁四星为璇玑,杓三星为玉衡。斗,人君之象,号令之主也。辅星辅于开阳,佐斗成功,丞相象也。

一至四为魁,五至七为杓。一曰天枢,二曰璇,三曰玑,四曰权,五曰玉衡,六曰开阳,七曰摇光。枢为天,天子,象阳德也。璇为地,女主,象阴刑也。玑为人,曰令星,主火。权为时,曰伐星,主水。玉衡为音,曰杀星,主土。开阳为律,曰危星,主木,主天仓五谷。摇光为星,亦曰应星,主金。辅一星,辅于开阳,所以佐斗成功,主危正,矫不平。或问曰:斗有七星,并辅星为八,星家又谓斗有九星,主九州,何耶?或又谓:天官书言孟诹摄提。摄提者,星名,随斗杓所指以建十二月。以此星而足为九,可乎?曰:此无明证,不可从也。张平子妙于知天,言北斗与四宫星共为五七,则七星为斗,确乎不可增也。瞽史之学,易流于诞,吾儒宁缺疑可也。欧阳子曰:天人之际远矣,使一艺之士,布筭积分,舍经从史,以求合焉,不亦艰哉!

天官书曰:所谓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,杓携龙角,衡殷南斗,魁枕参首。前志曰:用昏建者杓,杓自华以西南。夜半建者衡,衡殷中州河济之间。旦建者魁,魁,海岱以东地也。携,连也。龙角,天田也。东七宿共为龙形。殷,中也。玉衡居中,南北之斗相殷也。杓,斗之尾星第七也。尾为阴,昏阴位,故主西南。衡星居中,昏杓建于寅,夜半衡亦建于寅也。魁,斗之首星,属阳,故主东北。所以斗杓连东方龙角之星。

〇要义曰:斗所建,地上辰;辰所会,天上次。斗与辰合。

按,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,日体十二月,与月合宿而右转。但斗之所建,建在地上十二辰,故言子丑之等。辰者,日月之会,会在天上十二次,故言诹訾、降娄之等。以十二律是候气之管,声之阴阳各有合,如黄钟十一月建子,合大吕十二月建丑之类,是斗与辰合宿,而成日月之会。

〇斗星亦随天运转。

孔氏曰:斗星一日一夜亦随天转,过一周而行天一度。圣王观斗所建,命其四时,以分十二月之会。

〇诗曰:维北有斗,西柄之揭。朱子曰:北斗,常见不隐者也。南斗柄固指西,若北斗而西柄,则亦秋时也。

董氏曰:斗四星,其方为斗,三星为柄,垂而下揭。斗随天旋转,四时各有畛界。故春秋传曰斗有环域是也。李子坚曰:北斗为天喉舌,斟酌元气,运平四时。太玄亦曰:阴质北斗,夜则测阴。言阴夜质正于北斗,以历日月,定时成岁也。又北极与南极相对,是为枢星。南隐北见,人多举其见者言之,以其居天之中故也。北斗之星七,其数奇,对南斗之星六,其数偶。是天亦如此巧也。

传曰辰在斗柄,日月会南斗是也。其星亦分南北,南二星曰大梁,中二星曰天相,北二星曰天府庭也。斗星盛明,五道和平。刘向曰:北斗,贵星,君象也。

天原发微卷之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