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动
此章言动根于静也。天地四时流行不息,然常着个静做本。若无夜则做得昼不分晓,若无冬,则做得春夏秋,不能生长成实。如人终日应接,须少休息,便精神较健。如四时无冬,只管一向生去,元气也有竭时。《易》曰:阖户之谓坤,先于辟户之谓乾。是由静而动也。坤自夏至以一阴右行,万物从以入,故曰阖。乾自冬至以一阳左行,万物从以出,故曰辟。坤阖则阳变而阴,乾辟则阴变而阳,故一阖一辟谓之变。阖往辟来,万变不息,在一岁为寒暑,在一日为昼夜,在一身为出入生死。无静则无动,人乃世之以首坤欤?阴虽夏至方生,不到那亥上六阴独处,则未可言静极则动。
○《易系》曰: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
程子曰:中者,言寂然不动,和者,言感而遂通。其寂然者,无时而不感;其感通者,无时而不寂。是乃天命之全体,人心之至正。其未发也,见其感通之体;其已发也,见其寂然之用。人心天理一也。
○邵子曰:一动一静之间,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?
阳辟而动,阴阖而静,一动一静也。不役乎动,不滞乎静,非动非静,而主乎动静者,一动一静之间也。或曰:《太玄》谓阳气潜乎于黄钟之宫,信无不在其中。信者,诚而已矣。周子《通书》曰:元亨,诚之通,利贞,诚之复。一通一复之间,有个真实之理在,其殆元亨利贞之贞是也。后乎贞为利,前乎贞为元。由利而贞,则天地人之妙归藏于此;由贞而元,则天地人之妙发越于此。正而固诚实而不妄,所谓万变不息,而贞实者在此。无极而太极之妙,所以贯通天人之际。圣人用之,主静以立人极者,正在乎此,谓之至妙。至妙者,盖极言其莫可得而形容也。这个妙处,大开造化。动极复静便是死,静极复动便是生。阳极生阴便是化,阴极生阳便是变。人能识一动一静之间者,便能知变化死生也。
○又曰:无极之前,阴含阳也;有象之后,阳分阴也。朱子曰:自姤至坤,自阴含阳。自复至乾,是阳分阴。复姤之间为无极,自坤反姤,是无极之前。
朱子曰:此只就图上说循环之意。坤阴收敛已尽,复阳包含未露,乃是本然之静,不与动对,而为动静之根本。先儒谓不与动对之静,即无极而太极也。至静之时,但有能知能觉者,而无所知所觉之事。此于《易》为纯坤无阳之象,而有贞至不可磨之理在其间。若论复卦,则须以有所知觉,不得合为一说矣。邵子有言,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,恐是此意。若以人心观之,此是欲动未动之间,如𪫟惕恻隐于赤子入井之初,此时此意,须虚心静虑方见得。今以图之左右推之,图右属阴,阴主阖,阴中有阳,言自巽消以至坤翕,静之妙也。是无极之前,阴含阳也。图左属阳,阳主辟,阳去分阴,言自震长而至乾分,是有象之后,阳分阴也。乾生一阴,故曰父生长女而为姤。坤生一阳,故曰母孕长男而为复。此合乾阳坤阴,举一图而通论也。若单论无极,只在复姤中间,却不可指有象之后泛言之也。故曰:自坤反姤,是无极之前。又曰:复姤之间为无极。其间谓何?无动静而包动静,无阴阳而含阴阳。有是理而不见其迹,无声无臭,至微至妙,周子谓无极而太极是也,不可以形容尽矣。忽然半夜一声雷,万户千门次第开。若识个中元有象,许君亲见伏羲来。朱子其得之矣。
○又曰:元有二,有生天地之始者,太极也.有生万物之始者,生之本也。
先天反本复静,曰坤在一日则亥时,在一年则十月。在一元,则太极未动之际,有一未形。后天阳动于中为复,在一日则子中,在一年则冬至,在一元则太极之始。以卦气论,复又为先天,欲观万古,一元是也。冬至者,天之元,一之一。春分者,物之元,二之一。一者,元之体;二者,元之用。先闭后开者,春也。纯开者,夏。先开后闭者,秋也。冬则闭而无声,冬虽收藏之终,实是施生之始。元而亨利,收藏于贞,闭固得密,则春阳发舒必正。一年造化实基于此。故冬暖无霜雪,则来岁五谷不登,正以阳气发泄之故也。
○朱子曰:静中有动,见天地心。正如大黑暗中有一点明。
三阳盛,万物蕃,此时只见物之盛,不见其心。惟是万物未生,冷冷静静,一阳生物之心,动于积阴之下,自藏掩不得。此天地之心,所以于此可见。邵子谓天心无改移,正是年年岁岁月月日日皆如此无差忒。愚尝曰:复之一阳,动于坤下,善端初发,见天地心。大壮四阳,震在乾上,发于颜色,见天地情。坤之六阴,一主乎静,寂然不动,见天地性。
○又曰:静可救得动,此以静为主也。静在这里,虚明洞彻,便从这里应去,自然透彻。心若有私,便都差了。
其心湛然纯一,只在这里,无一毫私意杂之,则物来能名,动静便一齐当理。尝闻延平李先生教人,大抵令人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,分静动,处事应物,自然中节。此龟山门下相传指诀也。人之一心,当如明鉴止水,不当如槁木死灰。镜明水止,其体虽静,可以鉴物。是静中函动,体中藏用,人心之妙如此。若槁木不可生,死灰不可然,是乃无用之物。心者,具众理而应万事,委之无用,可乎?
○又曰:静也不是闭门独坐,块然自守,事物都不应。如艮其止,止是静,所以止之便是动。此又静中涵动,不流于一偏之说。
老氏之学,则于静中有动,苏、张之学,流于动而无静。是故有一般人专要就寂然不动上理会,及其应事,却七颠八倒,又牵动他寂然不动底。又有一般人专要就事上理会,却于根本上全无工夫。须是彻上彻下,表里一贯,如居仁便能由义,由义便能居仁。直内便能方外,方外便能直内始得。
○又曰:敬贯动静,则求放操存皆在里,非块然默守之谓静也。
君子内外一贯之学,不可分为二。若只说涵养于未发,而已发之失乃不能制,是有得于静而无得于动。只知制其已发,而未发时不得涵养,则是有得于动而无得于静。存养是静时工夫,静时是中,无所偏倚;省察是动时工夫,动时是和,无所乖戾。静时知觉不昧,复之见天地心,静中之动也。动时发皆中节,止于其则,乃艮之不获其身,不见其人,动中之静也。 前章以动静名者,以见太极动而生阳,是用起天地先也。此章以静动名者,以见静翕动辟,体先天而用后天也。故曰:龙蛇不蛰,则无以奋。天蠖不屈,则无以伸。是亦天理之必然者。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盍亦审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