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
太极者,无声无臭之中,有个至极之理,是为造化之枢纽,品汇之根柢。在天地,则天地中有太极,如户有枢,如衣有纽,挈其纲也;在万物,则万物中有太极,如木有根,如干有柢,立其本也。谓之无邪,冲漠无朕之中,万象森然已具;谓之有邪,当初元无一物而不可究诘。其为理也,至高而不遗于卑,至妙而不离于徼,至精而不杂于气,至神而不滞于物。天地间未生者生,未发者发,无不生死于其间也。如北辰居所,而经星七政,昼夜环绕,其所以动者一系于此,而所以然者则未尝动也。
易大传曰:易有太极。
朱子答蔡西山曰:所以阖辟往来而无穷者,以其有是理尔。有是理,则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。两生四,四生八,至于八则三变相因而三才可见。圣人因之画为八卦,以形变易之妙,而定吉凶。此后方可以书言,此易字不可以书言也。易,变易也。阴阳交错,千变万化,皆从此出。此夫子所谓无体之易,言变易无体而有至极之理,兼指一动一静、已发未发而言。太极者,性情之妙,乃一动一静、已发未发之理。太极中全是一个善,若三百八十四爻有善有恶,皆是阴阳变化已后方有。通书曰:诚无为,太极也;几善恶,阴阳也。德曰仁义礼智信,五行也。皆就图上说。朱汉上谓:易有太极,太虚也。阴阳者,太虚聚而有气;柔刚者,气聚而有体。仁义生于太虚,见于气体而动于知觉也。分而二则为阴阳,分而五则为五行,分而万事万物皆同此一原,则谓之性。南轩谓:太极者,万理总会之名,所以形性之妙。若只曰性,不曰太极,只去未发上认,不见功用。曰太极,则性之妙见。自禀赋观之谓之命,自通天地人观之谓之理。万物各具一理,是物物一太极也;万理同出一原,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。 愚曰:极无不在,民极则有总会之义,北极则有枢纽之义,皇极则有标准之义。谓之太极,则是源头只有此理,立乎二气五行万物之先,而行乎二气五行万物之内。无总会之形,而实为万物之总会;无枢纽之形,而实为万物之枢纽;无标准之形,而实为万物之标准。
○周子曰:无极而太极。
愚按:程子谓比句即冲漠无朕,万象淼然已具之理。蔡节斋谓此所以发明易有太极之语,是其无极之真,实有得于夫子易之一言。或以为妄加者,谬。今举朱子六条,以释此一句。其主太极而言者有三:一曰象数未形而理已具;二曰未有天地,毕竟是有此理;三曰无极者,只是说当初元无一物,只有此理,便会动静生阴阳。主阴阳言者亦有三,一曰从阴阳处看,太极便在阴阳里。今人说阴阳上别有一个无形无影,底是太极,非也。二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,其中各有一个太极。三曰非有以离乎阴阳,即阴阳而指其本体,不杂阴阳而为言尔。主太极而言,太极在阴阳之先,阴阳未生也;生阴阳而言,太极在阴阳之内,阴阳既生也。谓阴阳之外别有太极常为其主者,固陷乎列子不生不化之谬。独执太极在阴阳之中之说者,又昧乎大本所在。或曰阳前是阴,阳前又是阳,以阴阳未生而言,则可疑也。若截自一阳初动处前,谓之阴阳未生,亦可也。然阴阳虽未生,而生阴阳之理则已具在人心,为未发之中,总名曰太极。
○朱子曰:太极所以指天地万物之根,无极所以著无声无臭之妙。以其无器与形,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,故曰无极而太极;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,而无器与形,故曰太极本无极。以其在无物之前,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;以为在阴阳之外,而未尝不行于阴阳之中;以为通贯全体,无乎不在,则又无声臭影响之可言。其高极乎无极、太极之妙,而实不离乎日用之间。又曰:上天之载,是就有中说无;无极而太极,是就无中说有。无极所以状夫无声无臭之妙,太极是名此理之极致。
自无极太极推而下之,则万一各正,小大有定,一物各具一太极。自太极本无极推而上之,则是万为一,一实万分,万物统体一太极。虽二气五行,生人生物,纷纠错揉,万变不齐,而太极行乎其中,自有条理,自有间架,不是𫢒侗都无一物。所以外边才感,中间便应,眼前触著撞著,都是这道理,大小大快活。愚闻之师曰:周子无极而太极一句是顺说,太极本无极一句是倒说。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,犹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也。若移诗之二句倒言之曰无声无臭,上天之载,亦何不可?所谓无极而太极也,非是以无极加于太极之上也。象山不肯拈太极本无极一句,只攻上句,徒肆强辨。某若得见象山,敢问晚学未通,请公将太极来看一看。象山必太怒曰:太极是无形之物,是大地所根本之理,如何将来看?我无可将,尔无可看,即是无极也。然则周子无极而太极,太极本无极,真千古𭣇扑不破之议论也。
○又曰:自太极以至万物化生,只是一个圈子。
周子于第二圈中分出一圈在上,以见太极浑沦极至之理而无形尔。只这圈子自有天地,便只是这个物事在这里流转,赋在万物。一物之中,天理完具,不相假借,不相陵夺,浑然太极之全体,无乎不在,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凝也。故曰人人有太极,物物有太极,皆自然而然。第人物本同,气禀有异尔。朱子解剥图体,示人以一身所自来惟人也以下,示人以人道所由立,使知人所以为人,圣所以为圣,君子小人所以各有气禀而不同尔。或曰:太极图前一叚如棋盘,后一叚如人下棋。愚谓上一圈是天地之性,下一圈分阴分阳,便有个气质之性在里。
○邵子曰:道为太极
朱子曰:此指天地万物自然之理而为言。愚谓道即太极,无二理也。或谓道别是一个悬空底物,在太极之先,则道与太极为二矣。太极岂出于道之外哉?以其通行而言,则曰道;以其极至而言,则曰极。太极是浑沦底,道是极中分派条理,随分派条理去,皆是道。如穿牛鼻,络马首,皆随他通处。极与道岂有二理耶?
○又曰:心为太极。
朱子曰:此指人得是理,以为一身之主而言。愚谓心者虚灵之物,即性之郛郭也。极者,至善之理,即性之形体也。心统乎理,即浑然太极出应万事,则一物各具一极矣。故游氏曰:寂然无思,万善未发,是无极也。此心昭然,灵源不昧,是太极也。若于寂然之中,有一念之动,则是动静为阴阳也。
○朱子曰:伏羲作易,自一画以下。文王演易,自乾元以下,未尝言太极,而孔子言之。孔子赞易,自太极以下,未尝言无极,而周子言之。伏羲、文王就阴阳以下说,孔子文就阴阳以上发出太极来。
蔡季通云: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,天先生羲、文矣,后不生孔子不得,三千年便不生周、程亦不得。愚按:有羲、文之易,无夫子太极之说,则人不知易之本,知本矣,无周子无极之说,则人不知太极之本。易一太极也,太极本无极也。本本原原之妙既明,则千万世人心皆知有所归宿之地。朱子尝曰:周子说无极而太极最好。又举程子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,使人句别处走,其意深矣。愚尝参之先儒,质之师友,而得其说曰:易有太极一句,羲文而后,非孔子无人道得出,孔子而后千五百年,无人识得破。至康节始识其为作易根本,至濂溪始以无极而发明其旨。圣贤以道相传,渐说到亲切处尔。千古已往,万古未来,终易此一句不得。其于太极上加易有二字,便见太极之有根源,不比异端之入于虚无也。此易字最为微密,乃是阴阳变化妙处,所谓无体之易是也。在两仪万化之先,而具两仪万化之体,此时虽不明为阴阳,而必指太极之出于此者,欲明其无非虚无,而有至实之理在其中,故曰易,曰有,曰太极,字字有归。夫子恐人不晓此理,而的言之也。若把易作一部书看,即便差了。周子恐人不晓太极之理,故曰无极而太极,只将无极二字解易之一字,而太极之本意始明。朱子又恐人将无极而太极一句分言之,故曰一物各具一太极。知此,则知二气五行千变万化而为易,而一物之中各具一天然完浑之太极而不可易也。此理充塞宇宙,在在皆是,人自不晓尔。生生之谓易,便是易有太极之易,下面便生出两仪、四象、八卦来。不独一部易中只说此简道理在阴阳,在男女,在人心,在庶类,莫不各各以此推出,皆是此理而不可易,此易所以生阴阳。离阴阳而言易,固不可,拘于阴阳以为易,尤不可。其以阴阳变易而言易者,阴阳非易,阴阳变易而无体者,易也。吾故曰:易有太极,易无体也。无思无为,易之本也;设位成列,易立易行,易之用也。在人曰易,在人曰性,莫匪一太极也。夫子之易而曰有,周子之易而曰无,与邵子昼前之旨是或一道也。后世惑于列易太始太素之说,遂失易之一字,而以有物混成为太极之单传者,其说与圣人之言相去不远矣。
大原发微卷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