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卷之二
鲁斋鲍云龙景翔编著
虚谷方回万里校正
动静
此章言太极动静而阴阳分。太极无象,阴阳有气。动静,气也,理乘气而行也。奇耦变化,牝牡相御,得其阳气者,乾道成男。得其阴气者,坤道成女。气聚成形,形交气感,阴阳综错,所以为《易》。天地间只有个动静循环不已,此外更无余事。或问:阳动为用,阴静为体,今周子说太极动而生阳,却自动处说起,则用在体先,且道未动以前是如何?愚曰:未动以前则是理,所谓无极而太极是也。理不当对动静言,未动则是静,未静则是动,未动则又是静,然则理无对,理不可以动静言,理则因动静而见也。若夫邵子谓用起天地先,朱子谓太极之用所以行,皆指用处说尔。盖谓动而生阳以上更不容说者,其意深矣。
○周子曰: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复静。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,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
朱子释此章,极为精妙,曰:太极之有动静,是天命之流行也,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。诚者,圣人之本,物之终始,而命之道也。其动也,诚之通也,继之者善,万物之所以资始也。其静也,诚之复也,成之者性,万物各正性命也。动极而静,静极复动,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,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。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,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,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。盖太极者,本然之妙。动静者,所乘之机。太极,形而上之道也。阴阳,形而下之器也。愚谓太极,理也。动静,气也。所乘之机,是动静乘载此理在气上,不觉动了又静,静了又动。故曰太极犹人,动静犹马。马以载人,人以乘马。马一出一入,人亦与之出入,所以太极乘此气之动静而生阴阳也。动时便是阳之太极,静时便是阴之太极。从阴阳处看,阴阳只在太极里,谓之太极在阴阳里亦得。物则滞于已定之形,或流于动而无静,或沦于静而无动,物则不通也。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,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所谓神妙万物也。由五行二气而上,则根于太极之一,动而静,阳而阴,是万为一性之原也。由二气五行而下,则散为庶物之万,静而动,阴而阳,一实万分,命之行也。静则太极混合而归于一,动则太极开辟而散于万。或曰:如此则太极亦有分裂乎?曰:本一太极尔。万物各有禀受,又自各全一个太极。如月在天,一而已,及其散在江湖,影随处而见,渠可谓月分乎?一本万殊,万殊一本,无间然也。
○程子曰: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。
动而生阳,其初本是静,静之上又须动,动前又有静,推而上之,其始无端,此天道也。始于阴,成于阳,本于静,流于动,人道也。然阳复本于静,静复根于动,其动静亦无端。
○又曰:动静互为其根,根字最宜玩味。
盖有已定之动静,有可见之动静,而未定不可见者,动静之根也。此一根字难说,谓动根于静,静根于动,亦只说得个互换往来,无问客主尔,意味未永,不若朱子说得圆活。其曰:元亨,诚之通,动也。利贞,诚之复,静也。元者,动之贞,本乎静。贞者,静之质,著乎动。是贞也者,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。故人不能不动,而立乎人极者,必主乎静,则着乎动者,自无不中节,而不失本然之静矣。静者,性之所以立。动者,命之所以行。其实一动一静,皆命之行,而行乎动静者,乃性之贞也。故曰无极之贞,包动静而言。未发之中,止以静言。此似指个贞字为动静之根也。愚谓:动而生阳,非自动也,根于太极而动出而赋予万物也。静而生阴,亦非自静也,根于太极而静入而各正性命也。是则太极者,天地之根,所以御阴阳动静之气,以行能生成万物也。其为根也,岂易言哉!
○又曰:如百尺之木,自根本至枝叶,皆是一贯,不可分动静为两叚事,渐安排引入来。太极如一木生上,分为枝干,又分而生花生叶,生生不穷。到得成果子,个里又自有生生不穷之理。生将出去,又是无限个太极,更无停息,只是到成果时,自合少止。《易》曰:终始万物,莫盛乎艮。艮止是生息之意,造物自然如此,岂待人安排哉?皆本末一贯之理。
○朱子曰:动静亦有两仪,一是变易,便是流行底。一是交易,便是对待底。
动静生阴阳,继善成性,是流行底。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,是对待底。太极之动,是流行也。动而静,则为阴阳之对待,对待则复动而为流行,如寒暑往来,一个横一个直是也。流行复静而为对待,如天地四方,东阳、西阴、南阳、北阴是也。对待是体,流行是用。体静而用动,此动静两端,所以变化不穷。其曰变易者,如阳变阴,阴变阳,老阳变为少阴,老阴变为少阳,此是占筮之法,屈伸往来之类是也。其曰交易者,是阳交于阴,阴交于阳,卦图上天地定位之类是也。
○又曰:思、轲以后,无人识性。始自濂溪说动静、阴阳、五行之变不齐,二程因此推出气质之性耒。
人未生时,只有此理,受得这理而生,方唤作性。天地之性,纯乎此理而无杂。才到阴阳五行处,便是气质。以理与气杂言之,于是有昏明厚薄之殊。故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。性是形而上者,全是天理;气是形而下者,便是查滓。至于形,又是查滓至浊者也。
○又曰:众人具动静之理,而常失之于动。圣人全动静之德,而常本之于静。
动静二字相为对待,乃天理之自然。若不与动对,则不名为静;不与静对,则不名为动。但众人之动,流于动而无静。众人之静,沦于静而无动。所以欲动情胜,利害相攻,从怀如流,其违禽兽不远矣。惟圣人则不然,其动也,静之理未尝亡。其静也,动之理未尝息。是以其行之也中,处之也正,发之也仁,裁之也义。一动一静,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,而无所亏焉。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、利害相攻者,于此乎定矣。未至此而修之,戒谨恐惧,而静者常为主,君子所以吉也。不知此而悖之,放辟邪侈而无不为,小人所以凶也。
○邵子曰:天生于动,地生于静。动之始则阳生,动之极则阴生。静之始则柔生,静之极则刚生。阴阳之中又有阴阳,故有太阴、太阳、少阴、少阳。刚柔之中又有刚柔,故有太刚、太柔、少刚、少柔。
愚按,邵子所说,由太极而动静,则一生二。由动静而分阴阳、刚柔,而二生四。又从而分太少,则四生八。卦自此画,数,自此推举,天地万物不能逃矣。于浑然太极之中,井然有条如此。先儒谓康节自阴阳相接处看得分晓,信哉斯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