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卷之十五
鲁斋鲍云龙景翔编著
虚谷方回万里校正
二中
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者,天地之全数也。五、六者,天地之中数也。五居天中,为生数之主。六居地中,为成数之主。五又曰阳中者,以其居一、三、七、九之中也。六又曰阴中者,以其居二、四、八、十之中也。以天地总数言之,五五也,五六也。五十有五而虚其五,则为天数中于五,余得五十,是为大衍之数;五十有五而虚其六,则为地数中于六,余用四十有九,是为揲著之数。此二中之数流行天地间,得其中者正而吉,过与不及者,失而凶。
〇邵子曰:天地之本起于中。人居天地之中,心居人之中。日中则盛,月中则盈,故君子贵时中也。
太极分为天地,在天地则为人,在人则为心。人者,天地之心,人心中自具一天地。圣人出而建中作极,则能为天地立心,俾天下皆归于中焉,所以辅相财成而与天合。是故天以午为中,地以子为中,阳以叩为中,阴以酉为中,天地无一息而违乎中也。语曰: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侈而亏,则偏矣。此君子所以贵时中。
易大传言天地数五十有五,大衍数五十。
天数二十五,五其五也。地数三十,六其五也。小衍为十,两其五;大衍五十,十其五。愚按,董铢有言,皆不过五,五为数祖,参天两地,三阳二阴,错综数之皆五。三其三,三其二,老阴、老阳数皆五。两其三,一其二,少阴之数五。两其二,一其三,少阳之数五。自一五行至九五福,凡四十有五,九章之数皆五也。此图书皆以五为数之宗祖也。所以气有五行,人有五常,天有五星,地有五岳,乐有五声,采有五色,以至于施为五教,秩为五礼,服为五章,罚为五刑,食有五味、五谷,兵有五两、卒乘,皆统于五之天中也,可知矣。
〇朱子曰:尧典言期三百六旬有六日,康诰言越五、六日至旬时。卦有六丈,月有五六三十日。六日生明,六日上弦,六日始望,又六日生魄,又六日无功。子至巳,六阳月;午至亥,六阴月。五与六相乘而成变化,故两其六为十二月,三其六为十八变,四其六为二十四气,六其六为一年之数。以至人有六德、六行、六艺,器有六尊、六彝、六豆、六笾,乐有六律、六吕,周官有六典、六官,王后有六服。又食用六谷,膳用六牲,饮用六清,羞用百二十品,酱用百二十瓮,鼎用十有二物,皆六也。以五统六,以六偶五,所以万变而不失其地中之六也。
〇朱子曰:天地之数,以六为节。
六阳极矣,生一阴以节之,而不使之过;
六阴极矣,生一阳以节之,而不使之长。节曰:天地节而四时成,子午分天地四时,八节成一年,是节之大者。六而十二,二十四而七十二,是节之小者。日分昼夜,数分脁朒,各成十二,而用二百二十四者,皆以六为节也。
〇易数六十。
三十六老阳之数,对二十四老阴之数,共为六十。三十二少阴之数,对二十八少阳之数,亦共六十。十甲十二辰凑到六十。钟律五声,十二律积到六十。
〇邵子曰:干以六终,支以五终。
内传:黄帝命大桡作甲子,占斗魁所建,作甲乙,名日曰干;作子丑,名月曰支,支干相配成六旬。愚按:生于五者终于六,生于六者终于五。五即十干,六即十二支。二六相偶为十二,五六相乘为三十。阳数以三十起,故一月有三十日,一世有三十年。阴数以十二起,故一日有十二辰,一年有十二月。以一年之月而三十之,则有三百六十日。以一年之日而十二之,则有四千三百二十时。十二、三十互相加乘,皆本于五与六而推得之。
〇潜虚以天之中数五五相乘为二十五,地之中数五六相乘为三十,合五十有五为玄虚生成之数。
生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五居天中而在六前;成数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六居地中而在五后。一五成六水,二五成七火,三五成八木,四五成九金,五五成十土。水有原委,火有荧焱,木有本末,金有卯刃,土有基冢,皆不出五、六。阳中五因五为十,阴中六因六为十二。康节取此二中以作皇极历世之书,所以明大中至正之理。马、邵二公朝夕相与讲明,玄虚之学粹矣。
〇天之运行,小则以五、六而变,大则以六、十而变。
以卦气参之,一月五卦,一卦六爻,五六三十,阳六阴六,十二支行乎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之中,此以小运而进退六日也。是故小运以六而变,六十变通,余分亦成三百六十也。天道以六而变,必有余分,六日历六辰也。子以后六时为进,午以后六时为退。又以六甲参之,或六月而一变,或六年而一变,或六十年而一变,或三百六十年而一变。是故大迟以六十而变,六变通余分得三百六十六。大则六十年一变者,甲子、甲午各一世也;小则六月一变者,子以后六月为长,午以后六月为消。六年一变,六气之数;六十年一变,五运之数也。
〇西山蔡氏曰:天数中于五,地数中于六。天有阴阳,二其五为十,合三与七、一与九,亦十也。地有刚柔,故二其六为十二,合四与八、二与十,亦十二也。十干者,五行有阴阳也。十二支者,六气有刚柔也。五行、六气,实一气也。
五行在天则为五气,雨、旸、寒、燠、风也;在地则为五质,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也。在天为雨,在地为水;在天为旸,在地为火。水火有气,而雨旸有质。雨旸天交地,水火地交天也。二变而三不变,二得阴阳之正,三得阴阳之杂。
〇左氏:民有好恶、喜怒、哀乐,生乎六气。
民禀阴阳风雨、晦明之气以生,阴为金,风为土,雨为木,晦为水,明为火也。好生于阳,恶生于阴,喜生于风,怒生于雨,哀生于晦,乐生于明。是以天有六气,降生五味。人食五味,应天六气。哀有哭泣,乐有歌舞,喜有施舍,怒有战斗。喜生于好,怒生于恶。哀乐不失,乃能协天地之性,是以长久。愚按:人之气禀不齐,刚失太刚,柔失太柔,须先克治其偏处。有一等人非常刚烈,是值阳气多。有一等人极是软懦,是值阴气多。有人躁暴忿戾,是值阳气之恶者。有人狡谲奸险,此又值阴气之恶者。有人性圆,一拨便转也。有一等人愚拗,虽一句善言,也说不入,与禽兽无异。都是气禀如此,不是阴阳气自恶,只是分合转移,齐不齐中,便自然成碎驳喜恶尔。故曰:天地人均一气也。天反时为灾,地反物为妖。昔民反德为乱,有以感动天地而为妖尔。群物失性反常,即是妖也。史氏曰:妖灾者,水旱饥馑,寒暑不时,雷雹为厉,日月薄蚀,彗孛飞流,晕侧背穴,□抱珥虫蜡蚬,□错队历,山崩地震,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能升,六气结为妖糱,祸疴眚祥,皆反常以害民性。然则转逆气为和气者,惟在人君致中和以位天地尔。阳复五月姤一阴生,为坤之初爻。六月遁二阴生,七月否三阴生,内成三画之坤,八月观四阴生,九月剥五阴生,积至十月坤之上爻六阴满足,则其数穷而反于七。又变坤之初爻为阳,其卦名复。自姤、遁、否、观、剥、坤至复凡七变,故云七日。此大易之本旨,先儒之正说也。而正义又引六日七分之说,与郑司农引易纬同,卦气备矣。且曰:仲尼之纬分明,辅嗣之注若此,康成之说其可通乎?然则二说奈何?曰:皆是也。易含万象,随时变易以从道,无不可。释先圣经,当从先儒正说,以七日为七月可也。本卦气以正周天之度,用六日七分,亦无不可。今并存之,以俟来哲。但孔释王传云天之阳气绝灭之后,不过七日复生。绝灭二字,未免有疑。阳气虽微,何尝绝乎?又王洙说自五月至十一月,其日之历行天七舍,阳气乃复,非也。殊不知周天二十八舍,日行一度为一日,行一舍与月合朔为一月。要之,日行七舍则是七月,安得变月言日,取日行一舍以称一日乎?七日、七月之辨,先儒详矣。愚谓十月剥去一阳,自姤至坤,六阳数尽,至十一月子半一阳生,以阳为主,并前数之,故曰七日来复。七日即七月也,以阴为主,故称月。自五月至十月长成六阴,止是六月。故此称七日者,表而出之,亦见崇阳之义。
〇复之说有三,理则一。
濂溪就坤上归来处说复,故曰利贞,诚之复,说与王弼同。伊川就动处元字头上说复,故曰动之端乃见天地之心。康节就动静中间说复,故曰一动一静之间。朱子谓:道理只是一般,但所指地头不同尔。以复卦言,下面一爻正是动,如何说静得?观雷在地中之象,则伊说为正。
〇复之分有三,爻则六。朱子曰:天地有阴则有复,众人有恶则有复,圣人则无复。愚亦谓众人有复,贤人不远复,小人迷复。或问朱子曰:寂然至静之中,有一念之动,此便是复否?曰:恁地说不尽。有善恶之复,有动静之复两样,要各看得分晓。愚谓圣人之心与造化为徒,赤子不失天理,浑然初无间断,孰得以窥其起灭之处?是谓无复。旦昼梏亡,胶胶扰扰,而恻隐羞恶之心跃然于一悟之顷,此善恶之分为阴阳也。或一念之动,生于寂然至静之中,又动静之为阴阳也。人之一心,本自虚明不昩,因其静极而动,知其为良心而充广之,则为善必充其量。因其动中有静,必察其有不善而摧抑之,则除恶必去其根。如此,则人欲尽去,而天理常存,亦可自有复,而希圣人之无复矣。以复之六爻推之,初九不远复,仲尼以颜子当之,余五爻不指其人者,盖寓劝戒于不言之表,诚斋则露矣。谓子夏闻过而休复,曾子日省,伯玉岁省,为频复,夷之为独复,周□汉元为敦复,疑未当。卢杞为迷复之凶,得矣。愚以为迷复之下为敦独、频休,即朱子所谓众人之有复者,虽品有优劣,终不若颜子知几之学,一日克己,天下归仁,露卷而天空也。圣人教人,止举其上,其次姑循序而言之。
〇彖曰: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
七日说见前。程子曰:天之运行如是,消长相因,天之理也。横渠子曰:七日昼夜相继,元无继续之时。又曰:终则有始,天行也,何尝有息?正以静有何程期?此是静中之动,动而不穷,又有甚首尾起灭?自有天地迄于今,盖为静而动。天则无心无为,无所主宰,常然如此,有何休歇?苟造作安排而静,则安能久?然必从此去。朱氏曰:剥极成坤,阳降而入;坤极而动,阳升而出。阳涉六阴,极而反初。日也,月也,岁也,天地五行之数所不可违,而必曰七日,明律历之元也。故日月五星始于牵牛,气始于夜半,历始于冬至,律始于黄钟。子云得之,为八十一首,以尽一元、六甲、三统、九会、二百四十二章之数。邵雍得之,明日月星辰、元会运世,以穷天地消长无极之数。愚谓程子说天行消长之理,简而约。张子说得气象大,谓阳气流行,虽穷冬未尝绝,皆以乾坤生生之理推之。若汉上则专以数明理,指七日以推律历卦气之元,冬至子半之说,且引太玄、皇极经世以广之。是知复非止可以明理,又可以该数也。朱子有言:天地本一气之流行,而有动静耳。以其流行之体统而言,则但谓之乾而无不包。以动静分之,则为阳奇阴隅,虽大而天地、日月星辰,细而岁月日时、寒暑昼夜,无不包也。此复之阳来阴往,所以该天行终始之义备矣。
〇易系曰:复小而辨于物。
一阳萌于黄宫,在群阴下,其初如丝发之细,与众阴却不相乱。如黑暗中一点白,白则能辨,众黑不能掩其白。如日未出于地,地中亦藏他不住。以人事观之,如颜子虽愚,三千弟子中未尝不称其贤。故朱子曰人之善端方萌,虽小而众恶却遏他不得者是也。徐氏曰:复者,反善之几,能于念虑之萌,人所不知、己所独知之处,审其几而复于善焉。当义则为君子,违理则为小人。于此而不明辨夫物,则差毫厘而谬千里矣,可不畏哉!
〇程子曰:阳无可尽之理,变于上则生于下,无间可容息也。剥尽则为纯坤,岂复有阳乎?
以卦配月,则当十月。以气消息言,阳剥为坤,阳来为复,阳未尝尽也。故十月谓之阳月,恐疑其无阳也。程伯子谓息训生,一事息则一事生,中间无间断。朱子又谓剥尽为坤,一阳下面便生,不曾断续,见天地无休息处。且如一月三十日,以复之一阳分三十分,他便从三十个日头上逐分累起,从小雪后十月中气便日生一分,上面趱得一分,下面便生一分。凡阴阳之生,一爻当一月,得满三十日方满那腔子,做得一昼成。今坤卦非是无阳,始生甚微,未满那腔子,做一画未成,非坤卦纯阴无阳也。此不是深奥事,伊川不分明说与人,令人做一场大事。看当初欠说得几句渐消渐长,阴阳不相离之意。
〇朱子曰:复之一阳,不是顿然便生,乃是坤卦积来。
不是冬至子之半一阳方生,正是及子之半结筭那一阳方成。子半后第二阳方生,渐成二阳,过一月方成临。朱子又谓:自观至剥,三十日剥方尽。自剥至坤,三十日方成。坤三十日阳渐长,到冬至日方是一阳,第二阳方此生去。阴剥,每日剥三十分之一,一月方剥得尽。阳长,每日长三十分之一,一月方长得成一阳。剥时一日十二刻,亦每刻中渐渐剥,全一日方剥得三十分之一。阳长之渐亦如此长,却以月弦望,便见阴阳逐旋如此生,阴不会一上剥,阳不会一上长。九月阴极,阳巳下生,但未成体。六阳成六段,一段又分三十小段,亦须分毫积起,冬至方成一爻。剥上九一画,分为三十分,一日剥一分,至九月未方尽。阴亦然。以夫姤推之可见,伹圣人不言尔。
〇又曰:天地中间气有六层,
此气升降上下,十一月冬至,从下面第一层生起,直至第六层上至天为四月,阳气才生足便消。只是这一气升降,循环不已,往来六层之中,发生都是个阳气。阳长一分,又不是讨个阴来,那阳消处便是阴。故阳来为复,复便是本来物事;阴来为姤,姤是偶然相遇。
〇又曰:复之卦,下面一画便是动。
程子曰:自古儒者皆言静见天地之心,惟某言动见天地之心。或曰:莫是于动上求静否?曰:固是,然最难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静则可,如何下得个动字?然静中须言物始得,这里面便是难处。贤且谓静时如何?曰:谓之无物固不可,然自有知觉处,既有知觉,却是动也,怎生言静?善言心者,即此可以观天地之心。愚谓若思虑末起之时,不谓之静不得。
〇朱子曰:天运流行,本无一息间断,岂解一月无阳?然既足则又变,既变则又化,大关一岁一月,小关一日一时,莫不皆然。
如木之黄落,才落时萌芽已生了。如木之冬青者,必先生萌芽,而后旧叶方落。若论变时,天地无时无变,非惟一岁有变,月亦有之;非惟一月有变,日亦有之;非惟日有变,时亦有之。但人不知尔。
〇或问硕果不食。曰:只不食便有生之理。伊川所谓阳无可尽之理,变于上则生于下。上九老阳在上,硕果象。先儒桃仁、杏仁之说,谓核子里面仁,种之即生,故谓之仁。仁者,天地生物之心,不是死底物事。易惟复卦与乾卦言仁,见天地生物之心。自姤一阴消乾,进至六五极矣。乾为木果,阳精结实于上,硕果为结实之大者,剥极则见焉。穷上反下,艮卦覆转来即为复。阳生地中,又滋长而为乾,此硕果不食之象也。
〇程子曰:复言七日来复,物极必反,理须如此。有生必有死,有始必有终。
其曰屈伸往来,只是理,不必将既屈之气为方伸之气,自然不息。凡物散,其气必尽,无复归来本原之理。天地如洪炉,消烁亦尽,况既散之气岂复在?造化自是生气,焉用此已散之气哉?如海潮然,日出则涸,月出则生,非是将已涸之水为潮。朱子谓七日只取七义,人、月有凶,天取八义,谓之来复。终不是已往之阳重新将来复生,旧底已自过了,这里自然生出来。夫大德敦化,而川流不息,岂假夫既消之气,以为方息之资也哉?亦见其绝于彼而生于此,而因以著其往来之象尔。
〇蔡氏曰:阳消自建午之月而为剥,至建子之月而为复。卦经七爻,月经七月,不言月而言日,犹诗言一之日、二之日也。
帘山郭氏言:乾之初九,复于甲子。岁功之出,起于冬至之夜半;七政之行,复于牵牛之初。以至历律之纪,四时之序,无不及于此者,所以黄钟为万事本也。故阳一升而万物生,阴一升而万物死,其反其复,终于六位而时成。易以静为本,天地以无心为心,静以法坤,动以法震,雷在地中,静之终而动之始也。复主动而非静,姤主静而非动。实斋李氏又谓:一阴生于午,而日行南陆,才行到南至处便复,才复便一阳生于子,而日行北陆,是为冬至。然阳之初复,如丝发之微,未足以有为,必历七日而后得少阳之数,于一阳十五分而得三分半,此则阳少壮而可以有为也。故曰:七日来,后天行也。贞下起元而生,生不可御,惟草木零落,而果实坠地,则勾萌甲坼,而生意复回。豫之顺以动,理先于气也。复之动以顺行,气先于理也。刘氏曰:天行躔次十有二,阴行其六,阳行其六。当于阴,六阳失位而至于七,则阳复本位。此周天十二次,环轮反复,其数如此。施之于年月日时并同。汉上曰:以乾坤二卦消息之象推之,一日自午时至夜半而复得子时,一年自五月至十一月而复得子月。以一纪言之,自午岁凡七岁而复得子岁。天道运行,自然如此,合为一纪,分为岁月日时,莫不皆然。故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,而两卦相去皆以七日。圣人所以存七日来复于复卦者,以明卦气也。或问愚曰:邵子二至呼吸如何?曰:冬至后为呼,夏至后为吸。呼则万物出,吸则万物入。一岁一呼吸,天地大阖辟。子后夜半呼,午后晡前吸。呼吸合阴阳,在人为一日。人于一日一夜间,亦有一万三千六百息。昼呼应万事,夜吸万籁寂。天地归一身,呼吸由语默。复姤互往来,阳升阴始屈。是以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,其在大化流行中,亦不过一年之顷刻。
天原发微卷之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