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卷之九
鲁斋鲍云龙景翔编著
虚谷方回万里校正
少阴
春秋传:晋侯问伯瑕曰:何谓辰?对曰:日月之会是谓辰。辰,时也。愚谓自十一月至十月,子至亥也。言日月聚会有时,故以辰言之。在天为二十八宿,举目可见,故以星言之。但其流行于四时八节,有气无形,散布于太空,似有形而无可执著者,皆辰为之也。
〇邵子曰:辰是那天上星,分为十二段底,即十二辰,天壤也。
日月星冯自是四件。此说辰者,谓一辰各有几度,谓如日月宿于角几度,即所宿处是辰,故曰日月所会谓之辰。为相氏曰: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,日月会于其星,则名宿、名辰、名次、名房、名舍。若不据会宿,则指星体而言星也。尚书精义曰:天极谓之北辰,五纬有辰星,又有十二次曰辰。
〇又曰:辰数十二,日月交会谓之辰。辰,天之体也,无物之气也。
张氏曰:辰,十二,从地数也。无物之气不可见,因日月之会而见,以不可见,故为阴。天之阴者,天之体,天之所以立也。从地数者,天之地也。
〇又曰:阴中之阴,辰也,天壤也,气一而已,主之者乾也。
辰者,无物之气,天之体,故曰天壤,辰之于天是也。辰者,天之体;土者,地之体。辰者,无物之气,不可见,以星观焉,知其廓然太虚,能容物也。土者,有形之物,可见,以山观焉,益知其能负物也。土为大物,辰为太虚,日月、星辰托焉。辰虽不可见,天昼夜常见,故不用之,一用之所宗也。
〇又曰:辰至日为生,日至辰为用,盖顺为生而逆为用。
辰至日者,言天左行,为顺,布气生物;日至辰者,言日右行,为逆,变气用时。故时可逆推,物必顺成。子云曰:巡乘六甲,与斗相逢,言天日之相应也。
〇又曰:星为日余,辰为月余。
日为阳精,天之灵魂;月为阴精,天之气魄。星为阳之余精;辰为阴之余气。故星者,天之神;辰者,天之体。日月在天,如人之真心命门,阴阳之本也。五星如人五脏,诸星如人支骸精血。辰之于天,则人之体魄是也。
〇又曰:天有日月星辰,与天为五;地有五行,金木水火,与地为五。辰阳中阴不可变,故一日十二辰不可见也。辰者,天之体,辰之于天,犹土之于地。天主用,有神焉。辰不可以尽天,非若土即可以尽地。辰之外别名天,土即所以为地也。汉上曰:月生于日之所照,众星被耀,因水转光,三辰同形,阴阳相配,其体则辰也。
〇又曰:天以一而变四,四者有体,而一者无体。
张氏曰:日月星辰以成天体,四成则太极之体退藏于四者之间而不可见。所以日月星辰与天而五,除日月星辰则无天。四者有体,所以成形;一者无体,退藏于密。言五者,必归之天;言十者,必归之地。五当无极,十当为有极,亦曰一而无四也。天之体数四,不用者一。天辰不见者,辰为天体而不可见也。其色苍苍,其形浑浑。四者之中,惟日月星粲然可见。是知五者存一以为体,故用四;四又存一以为体,故用三。如此则五为无体之一,以沉自然,辰为不用之一,以况道。太玄以一元统三方,曰天地人,亦此意也。一时止三月,一月止三十日,皆去其辰数。一时本四月也,止用三。一月本四十日也,止用三十。皆去其辰之一。三用一不用。天有三辰,地有四行。天三地四,天兼地之余,分而用七,所以天辰不见,地水常潜。
〇朱子曰:空无星处谓之辰。
愚按,易系言天数五,邵子言天象者四。四自何来?本于一阴一阳而已。一阳分为二,则有太阳、少阳之象,是为日星。一阴分为二,则有太阴、少阴之象,是为月辰。日月星辰,所以为天之四象,缺一不可。今邵子既谓辰为天体,朱子又谓辰是无星处而不动,如此则一辰而分两用,既为少阴,又为天体,可乎?曰非也。天数本有五,一为无极,四为四象,四象之中又体一而用三,少阴反为体,而日月星所由丽也。其曰辰空无星者,辰本浑沦无迹,不可窥度,是为体之极,圣人因其日月所会之处,而以辰名之尔。故无体之中,无象不包,其不动而在北为极星之枢者,则曰北辰。然则少阴为辰,固为天体,而北辰居天体之中,又为十有二辰之主也。故以辰辨方曰十二次,以辰兼星土曰十二野,以辰兼十二子、十二岁、十有二月系焉,皆辰也。举宇宙之间,洪纤高下,莫不各囿于其中矣。详见下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