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卷之六
鲁斋鲍云龙景翔编著
虚谷方回万里校正
观象
易曰:两仪生四象。又曰:四象所以示也。王辅嗣以下,伊川以上,所说多有不同。独邵子传先天之学,一见而决,可以破千载之惑矣。朱子启蒙一书,示人至矣,或者未彻。愚曰:君若看得其中八字,则此一卷书皆筌蹄尔,奚用多言。识者韪之。易言天数五,地数五,存一以为本,用四以为变。用之于蓍,则曰七八九六;用之于地,则曰水火土石;用之以观天象,则曰日月星辰;其在卦则分为八焉,特所指地头不同尔。
○邵子曰:物之大者,无若天地。天之大,阴阳尽之;地之大,刚柔尽之。阴阳尽而四时成,刚柔尽而四维成。
乾阳物,坤阴物,天地亦物之大者尔。天不过一阴一阳之消长,一寒一暑,而四时成,天下道也。地不过一刚一柔之交错,一夷一险,而四维成,地之理也。著于天为四象。列于岁为四时。形于地为四体。布于方为四维。皆乾阳坤阴二物为之。
○程子曰:四象谓阴阳刚柔。阴阳生天,刚柔生地。
朱子曰:邵子说数也,从一阴一阳起头,他做阴阳太少,乾之四象。刚柔太少,地之四象。阴交阳,阳交阴,生天之四象。所谓四象者,天有阴阳,又就其中分为太阳、太阴、少阳、少阴,天之四象,日月星辰是也。地有刚柔,又就其中分为太刚、太柔,少刚、少柔,地之四象,水火土石是也。其实元初只有一个太极,一分为二,二分为四,四又分为八。天得一个四,地得一个四,各有一个太极行乎其中,便是两其五行而已。
○日月为易
易之一字,上面从日为阳,下面从月为阴。故庄子曰:易以道阴阳也。
○邵子曰:太阳为日,太阴为月,少阳为星,少阴为辰。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。太柔为水,太刚为火,少柔为土,少刚为石,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。
邵伯温曰: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,用水火土石,何也?曰:日月星辰,天之四象。水火土石,地之四体。金木水火土,谓之五行。四象、四体,先天也。五行,后天也。先天者,后天所自出。水火土石者,五行所自出。金出于石,木生于土,五行行乎天地之间,水火土石在其中矣。经世用水火土石,本体也。洪范用水火木金土,致用也。日为阳精,先天图以乾为日,乾之位在正南。月为阴精,先天图以兑以月,兑之位在东南。少阳为星,属离,位在正东。少阴为辰,属震,位在东北。太柔为水,月象。先天图坤为水,位在正北。太刚为火,日象。先天图艮为火,位在西北。少柔为土,辰象。先天图坎为土,位在正西。少刚为石,星象。先天图巽为石,位在西南。日阳月阴,星刚辰柔,天有地也。水阴火阳,土柔石刚,地有天也。在天成象为日,在地成形为火,火与日本一体,故阳燧取于日而得火。在天成象为月,在地成形为水,水与月本一体,故方诸取于月而得水。在天成象为星,在地成形为石,石与星本一体,故传言星陨为石。在天成象为辰,在地成形为土,辰与土本一体,故自日月星辰之外,高而苍苍者皆辰也;自水火土石之外,广而茫茫者皆土也。盖日月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,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骨肉,故谓之天地之体。阴阳刚柔,则犹人之精神,而所以生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。
○又曰:日为暑,月为寒,星为昼,辰为夜。暑寒昼夜交,而天之变尽。水为雨,火为风,土为露,石为雷。雨风露雷交,而地之化尽。
暑变物之性,寒变物之情,昼变物之形,夜变物之体,性情形体交,而动植之感尽。雨化物之走,风化物之飞,露化物之草,雷化物之木。走飞草木交,而动植之应尽。
日月星辰,变乎暑寒昼夜。水火土石,化乎雨风露雷。暑寒昼夜,天之变而唱乎地。雨风露雷,地之化而和乎天。一唱一和而后物生。暑寒昼夜,变乎性情形体。雨风露雷,化乎走飞草木。性情形体,本乎天而感乎地。走飞草木,本乎地而应乎天。一感一应,而后物成。一唱一和,一感一应,天地之道,万物之情也。天类属阳,地类属阴。阳为动,阴为植。阳之阳为飞亲上,阴之阳为走亲下。天有至粹,地有至精。人为明哲。飞为鸾凤,走为麒麟,介为龟龙。草为芝兰,木为松柏,石为金玉。天有至戾,地有至幽。人为妖孽,飞为枭鸩,走为虎狼,介为虺蝪。草毒木,青石礓砾。有数则有物,数尽则物穷。有物则有数,物穷则数尽。天地生物,万殊不同,所以感应交错,而变化出焉。
○邵子曰:日起于一,月起于二,年起于三,辰起于四。一者,一元也。二者,十二会也。三者,三百六十日也。四者,四千三百二十时也。举一岁言之。
○又曰:日随天而转,月随日而行,星随月而见。故星法月,月法日,日法天。天半明半暗,日半盈半缩,月半盈半亏,星半动半静,阴阳之义也。
日虽右行,然随天左转;月虽行疾,然及日而会,常在其后。星随月者,见于夜也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天法道,故半明半晦;日法天,故半盈半缩;月法日,故半盈半亏;星法月,故半动半静。有一必有二,独阴独阳不能自立。半盈半缩者,在阳度则盈,在阴度则缩。半动半静者,在纬星则动,在经星则静也。蔡氏曰:日者正躔度,月者定晦朔,星者,经星、纬星也。辰者,日月所会十二次。
○又曰:天昼夜常见,日见于昼,月见于夜而半不见。星半见于夜,贵贱之等也。
天虽半晦半明,而昼夜常见,日当昼时必在天上,月当夜时有在地下,故半不见星,又不及乎月。贵贱之分,上得兼下,大能包小。星半见者,五纬二十八宿皆迭见故也。
○又曰:月昼可见也,故为阳中之阴。星,夜可见也,故为阴中之阳。
先天以日月星辰配乾兑离震,日为阳中阳,月为阳中阴,星为阴中阳,辰为阴中阴。月昼可见,故为阳中阴,星夜可见,故为阴中阳。星亦随月,故为错综而互用。辰不可见,故为阴中阴。辰,天也,日月星辰托焉。辰虽不可见,天昼夜可见,故不用之,一用之所宗。
○朱子曰:两仪始为一昼,以分阴阳。四象者,次为二昼,以分太少。
两仪者,一画阴,一画阳,于画上各加一奇一偶,而为二画者四,是谓四象。其位则太阳一,少阴二,少阳三,太阴四。其数则太阳九,少阴八,少阳七,太阴六。以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。以河图言之,则六者一而得于五,七者二而得于五,八者三而得于五,九者四而得于五。以洛书言之,则九者十分一之余,八者十分二之余,六者十分四之余。周子所谓水火木金,邵子所谓二分为四。四象之上,各生一奇一偶,而为三画者八。于是三才略其而有八卦之名。其位则乾一,兑二,离三,震四,巽五,坎六,艮七,坤八。或疑易有四象,唐孔氏以为金木水火,庄氏以为实象、义象、用象。谓之七八九六者,又不指为阴阳老少。张子云:龙虎鹑龟,乾,四德四时。朱子发云:四方四维。诸儒皆不以为天之四象,而子必以是为言,似与朱子画卦次序不同。愚曰:朱子之言,即本之邵子先天之学也,第先儒未之及尔。先天无所不包,以四象无往不在也。在易为七八九六,在天为日月星辰。老阴变为少阳,老阳变为少阴。少阴少阳则不变,待老阴老阳而变。推是以占,则可知吉凶悔吝、进退存亡之兆。日为太阳,则有寒暑昼夜之变。而少阳为星,则分日之光而无变象。月为太阴,则有晦朔弦望之变。而少阴为辰,则为天之体,而无变形。天象在天,显然之爻象也。卦爻在易,隐然之天象也。伏羲仰观天象,以画八卦。夫子仰观天文,而知幽明,一以贯之可也。孰谓占易者不可以占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