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子卷之二
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
辩乐第七
乐者,天地之声,中和之纪,
乐有五声之节,缓急相及,须使得中和之声也。
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人心喜则笑,笑则乐,乐则口欲歌之。
乐则有歌有舞,歌则咏其词而以声播之,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。歌者与乐器同,而词述不一,乐随词变,曲奏而更歌,故谓之歌词,今亦谓之歌雅也。
手欲鼓之,足欲舞之。歌之舞之,容发于音声,
歌则听其音声,舞则观其容也。
形发于动静,而入于至道。音声动静,性术之变,尽于此矣。故人不能无乐,乐则不能无形,形则不能无道,道则不能无乱,先王恶其乱也。
师旷骤歌,知南风之不竟;季子听乐,识陈国之先亡。审宫商,察音律,五降既止,不使手烦,淫声乱起而乱正声,先王恶其乱,则制雅乐以道之。其曲弹了,手烦不止,为之淫声。正声为雅乐,烦手乱声为之淫乐。淫是亡国乱世之音声也。
故制雅乐以道之,使其声足乐而不淫,使其音调伦而不诡。
诡,诈也。先王之为乐也,所以有限节。故乐者有五音之节,为声有迟速,从本至末,缓急相及,使得中和之声。其曲既了则罢退,五声既成,中和罢退,不容更复弹作以为淫声,故曰五降不息,则非正声。手烦不已,则杂声并奏。杂声者,则是郑卫之声。此声是亡国乱世之声音,故云使其声和,音伦而不诡也。
使其曲繁省而廉均,
先儒所说。繁,多也。省,减也。廉,少也。乐有淫乐,有雅乐,作之者须辩别识之。使其音伦而不诡,使其乐声而有伦贯比次,不使有诡诈也。其音繁多,乃须减省,遣廉直均平。感人心善恶,辩贵贱,定尊卑,易人情,移风俗。每一舞各有于数,故以舞为文,即不言为舞也。
是以感人之善恶,不使放心邪气,是先王立乐之情也。五帝殊时,不相沿乐。
先王舞云门以祀天,舞咸池以祭地,舞箫韶以祭四望,舞大夏以祭山川,舞大濩以亨先妣,舞大武以享先祖。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,是谓五帝。
三王异世,不相袭礼。
夏、殷、周是后三王也。
各像勋德,应时之变。故黄帝乐曰云门,
谓其圣德如云,自门而出,故曰云门也。
颛顼曰五茎,
言其德被万物,尽有根茎。
帝喾曰六英,
言其德被万物,自有英华。
尧曰咸池,
咸,皆也。池,布也。言其圣德皆遍布天下也。
舜曰箫韶,
箫,肃也。言其道德肃肃敬慎。韶之言绍也。言舜能继尧之大功德。尚书曰:箫韶九奏,凤凰来仪。已上是五帝也。
禹曰大夏,
夏,大也。言禹能大尧舜之德,言其德广如天,勤苦为民而不能为,因似大厦之屋,能盖覆于民。
汤曰大濩,
言其道德广大,救于黎民,除其邪虐,亦能防护,徧布天下,养育黎民,故以称大濩也。
武曰大武,言武王以武功定天下,故号其乐名大武。此后三王合前八代,天道各异,沿革不同,立乐象于兴时,制国不相仿袭,
此八乐之所以异名也。先王闻五声,播八音,
播言被也,是其以舞为主,而被以音声。鲁作歌在堂而舞在庭,乐必先歌后舞,先歌诸诗而后舞诸乐。其舞在堂上,谓歌其舞曲然也。
非苟欲愉心满耳,听其铿锵而已。将顺天地之体,成万物之性,协律吕之情。
律管有十二,以应十二月。
和阴阳之气,调八风之韵,
五等之声皆和,八方之风皆平。八音之作有节,皆有常度。音之所守,有其分守,各有次序。
通九歌之分,
乐有九奏。金奏,击金。金谓之钟镈也。晋人作乐,先歌肆夏为初,先奏金,次歌文王之乐。九奏者,九夏也。九夏是曲名。王夏、昭夏、纳夏、章夏、齐夏、族夏、骜夏、陔夏、肆夏。王出奏王夏,而军相见奏肆夏,牲出奏昭夏,四方宾来奏纳夏,臣有功奏章夏,夫人助祭奏齐夏,族人侍养奏族夏,公出奏骜夏,宾醉而出奏陔夏,是为九奏,亦云九歌,亦云九成,故曰箫韶九成。
奏之圆丘,
祭天于圆丘。圆丘者,筑土为之,其形圆,故曰圆丘。今在国南郊也。
则神明降用之方泽,
祭地处也。筑土为坛,故曰方泽,在国北郊。
则幽祇升,
明者,天神。幽祇,地神。
击拊球石,即百兽率舞。乐终九成,
九成者,九奏也。
则瑞禽翔。上能感动天地,下则移风易俗。此德音之音,雅乐之情,盛德之乐也。
周、鲁、商皆有盛德。此皆是周、鲁、商之盛德也。
明王既泯,风俗凌迟,雅乐残废。
明王,周公也。至鲁哀公时,礼乐残废,乐人散走,所往不同。古者天子诸侯食皆奏乐,各有乐人。太师名挚是第一食奏乐人,走往于齐。亚饭干是第二食奏乐人,奔于楚。缭是第三食奏乐人,走于蔡。缺,是第四食奏乐人,走于秦。方叔能击鼓,走入河内之地。播鼗武、其人善摇鼗鼓,因名鼗武,走入汉水内居。少师名阳,其人善击磬,名襄。并俱走入东海。其代礼废乐崩,乐人皆去也。
而溺音竞兴,
溺,淫也。男为阳,女为阴,女常随男,则女是阳家之物。谓人受用气有过度者,阴过则冷,阳过则热。以女阳物,故曰热。则成六种疾也。言此疾如蛊,心志或乱,昏狂失性,名为蛊疾。令人溺于女色,失其常性,犹如没水谓之溺。没□于欲,亦与溺水相似,故淫溺连言也。
故夏甲作破斧之歌,
夏甲时,天子作破斧之歌,歌者呜呼,皆丧命矣夫!
始为东音,
东音者,东方木主,角音也。其角音是雍和治性育养之音也。
殷辛作靡靡之乐,
殷辛者,纣王也。靡靡者,是长夜之曲名也。此是桀纣王时淫乐之名也。
始为北声。
北声,是纣王淫乐之声。
郑卫之俗好淫,故有溱洧、桑中之曲;
溱洧者,是郑、卫两国二水之间。桑中,是君王淫荒之地。君王淫荒,化被人间,遂使二国男女奔淫野合契会之处。诗曰: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,送我乎淇之上矣。
楚越之俗好勇,则有赴汤蹈火之歌;
楚王好勇,放火烧焚甘泉宫,令士卒救火如战阵,有功者赏,无功者罚,士卒以泥涂身争救火,被烧杀三千余人也。
各咏其所好,歌其所欲。作之者哀,
薄哀者近于忧愁,此哀而不愁也。
听之者泣,由心之所感,则形于声,声之所感,必流于心。故哀乐之心感,则燋杀啴缓之声应。
濮上之音作,
纣王无道,乐师抱琴投濮水而死。卫国乐人名师涓,从濮水过,闻濮水上有乐声,乃听而取之。至晋乃作此乐。晋国乐师名师旷,启王曰:此是濮水上乐,是亡国之乐。后乃废不用也。
则淫泆邪放之志生。故延年造倾城之歌,汉武思靡嫚之色。
摩嫚者,有妖冶之色。延年者,李延年也。姿颜色艳,汉武嬖之,任为协律都尉。帝令造新声,延年于是起舞而歌曰:南国有佳人,美者颜如玉。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不惜倾城国,佳人不再得。武帝宠之,问左右曰:天下更有美人乎?对曰:延年有一妹,极端正,姿容绝代。帝即诏之,美貌无匹,遂纳为夫人。时人语曰一雌一雄,双飞入紫宫也。
雍门作松柏之声,齐湣愿未寒之服。
雍门乐人者,齐人也。为齐王弹秋风入松柏曲,声极惨凄。奏曲之时,王寒,思着纩服也。
荆轲入秦,宋意击筑歌于易水之上。
荆轲,卫人也。往秦与太子燕丹报仇,欲杀秦王。去至易水上,太子送之,与其执别。宋如意为击筑,荆轲拔剑起舞而歌曰: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感得白虹为之贯日。杀秦王不得,荆轲身死于秦宫,遂再不得还也。
闻者瞋目,发直穿冠。赵王迁于房陵,
赵武灵王之子犯事贬于房陵之地。心常思忆故乡也。
心怀故乡。作山水之讴,
坐唱曰谣,行唱曰讴。其歌曰: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思君兮君岂知?
听者呜咽,泣涕流连。此皆淫泆、凄怆、愤厉、哀思之声,非理性、和情、德音之乐也。桓帝听楚琴,慷慨叹息,悲酸伤心,
汉桓帝也。楚琴者,是楚琴曲,曲有楚姬怨曲辞。桓帝听之,闻其哀怨惨凄,帝遂乃悲酸也。
曰:善哉!为琴若此,岂非乐乎?夫乐者,声乐而心和,所以非为乐也。今则声哀而心悲,洒泪而歔欷,是以悲为乐也。若以悲为乐,亦何乐之有哉?今怨思之声施于管弦,听其音者,不淫则悲。淫则乱男女之辩,悲则感怨思之声,岂所谓乐哉?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,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;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,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。乐不和顺,则气有蓄滞。气有蓄滞,则有悖逆诈伪之心,淫泆妄作之事。是以奸声乱色,不留聪明;淫声慝礼,不接心术。使人心和而不乱者,雅乐之情也。故为诗颂以宣其志,钟鼓以节其耳,羽旄以制其目。听之者不倾,视之者不邪。耳目不倾不邪,则邪音不入。邪音不入,则情性内和。情性内和,然后乃为乐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