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
御注曰:安者危之对,未兆者已形之对,脆者坚之对,微者著之对。持之于安则无危。谋之于未兆,则不形,圣人之知几也。脆者泮之,则不至于坚冰,微者散之,则不著,此贤人之殆庶几也。奔垒之车,沈流之航,圣人无所用智焉。用智于未奔沈,所谓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
颍滨苏辙曰:方其未有,持而谋之足矣。及其将然,非泮而散之不去也,然犹愈于既成也。故为之于未有者,上也。治之于未乱者,次也。

陆佃曰: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此言造理而悟也。其脆易破,其微易散,此言造形而悟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身乃神之车、神之舍、神之主也。主人安静,神即居之,主人躁动,神即去之。故其安易持。患生不意,祸生所忽,审其未兆而谋之。乘其微脆,泮而散之,则易矣。及其祸患已成而后谋之,是犹奔垒之车、沈流之航,圣人无所施其智巧。圣人用智于未奔、沈,故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,去其害道者而已。

黄茂材曰:当其安而持之,不待于已危,故易持;当其未兆而谋之,不待于已形,故易谋;当其脆而泮之,不待于已坚,故易泮;当其微而散之,不待于已著,故易散。为于未有之前,何为不成?治于未乱之际,何治不济?而不谓之易为易治者,其易可知矣。
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,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御注曰:有形之类,大必滋于小,高必基于下,远必自于近。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。圣人见端而思末,睹指而知归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此三者喻不见几。夫患不预防,恶不渐杜,其犹植木乎,初生于毫末,可拔而绝之。及其合抱也,本据乎阴崖,梢侵于阳岭,青青百寻,郁蔽日月,恶可伐哉!又如筑台乎,起土于一畚,可蹴而圯之。及其九层也,耸百仞之高,出乎中天,拟丘陵之大,广乎数亩,恶可毁哉!又如远行乎,始登于跬步,可旋踵而返。及其千里也,长川渺弥,峻岭巇崄,途隘而可畏,路僻而多岐,恶可还哉?

清源子刘骥曰:神圣之道,积习而成,虽可以顿悟,不可以顿进。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由小至大,犹合抱之于毫末;从卑至高,犹九层之于累土;自近及远,犹千里之于足下。

黄茂材曰:合抱之木,天下以为大也,大生于小,故知合抱即毫末也。九层之台,天下以为高也,高起于下,故知九层即累土也。千里之行,天下以为远也,远始自近,故知千里即足下也。然则物之小者、下者、近者,其可忽诸?
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故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矣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为,营为也。执,执著也。败起于有为,不为则何败之有?失因于有执,不执则何失之有?是以圣人禀高明之性,措意不在小成,而常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为心,自然无为、无执、无败、无失。几,近也。言世俗之人虽从务于善事,皆有始而无卒,先勤而后堕,常以功业近成而不能戒谨,乃复亡败也。若能谨末如初,始终如一,则所为无不成矣,岂有败事也?诗曰: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

颍滨苏辙曰:治乱祸福之来,皆如彼三者,积小以成大,圣人待之以无为,守之以无执,故能使福自生,使祸自亡。譬如种苗,深而厚耔,耘之,及秋自穰。譬如被盗,危坐而熟视之,盗将自却。世人不知物之自然,以为非为不成,非执不留,故常与祸争胜,与福生赘,是以祸至于不救,福至于不成,盖其理然也。圣人知有为之害,不以人助天,始终皆因其自然,故无不成者。又曰:世人心存于得丧,方事之微,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,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,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矣。故曰: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矣。

陈象古曰:极力有为,为极必败。极力以执,执极必失。

叶梦得曰:世固未尝有成败,以吾有为,故成者必败。世固未尝有得失,以吾有执,故得者必失。此民之所以从事而不得不谨者也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。学不学,以复众人之所过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难得之货,谓金玉珠犀也。世俗以不欲为忧,圣人以不欲为乐。圣人之清静节俭,世俗之贪浊奢侈。是以世俗之所不欲者,乃圣人之所欲也,故视金玉如遗土也。世俗损天真以务外学,而失其分内之性。圣人守自然而不学,保其分内之天和。然世俗以不学为过,圣人以不学为真学。故曰:学不学,以复众人之所过。

颖滨苏辙曰:人皆徇其所欲以伤物,信其所学以害理。圣人非无欲也,欲而不欲,故虽欲而不伤于物。非无学也,学而不学,故虽学而不害于理。然后内外空明,廓然无为,可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待其自成矣。

刘概曰:欲众人之所不欲,故曰欲不欲。不欲众人之所欲,故曰不贵难得之货。学众人之所不学,故曰学不学。不学众人之所学,故曰复众人之所过。

达真子曰:欲之所先,莫甚于难得之货;学之所失,莫甚于众人之所过。动不知静,为不知止,皆所谓过也。圣人欲期于不欲,所以不贵难得之货;学期于不学,所以复众人之所过。若是,则不有其为执之蔽也。故曰以辅万物之自然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非无欲也,欲人之所不欲,不以物易性,故不贵难得之货。非无学也,学人之所不学,不以博溺心,故以复众人之所过。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而已。不益生,不助长,顺物自然,无容私焉,而天下治。故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为。

黄茂材曰:道无欲也,欲不欲,所以求在我也。外物又何足贵?天下之物,各有自然之理,愚者不及,智者过之。与其过也,宁不及。故刳心去智,学所不学,辅物自然而已,何敢为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