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无为章第六十三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
御注曰:圣人应物之有,体道之无,于斯三者,概可见矣。大小言形。多少,言数。物量无穷,不可为倪。大而不多,小而不少,则怨恩之报,孰睹其辨?圣人所以同万有于一,无能成其大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心不动则虚明,虚明则众妙可观矣。身不劳则实厚,实厚则精神不亏矣。口不嗜则恬漠,恬漠则灵液不竭矣。又解:味无味者,不味是非美恶之言,而味大道无味之言。经曰: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也。
颍滨苏辙曰:圣人为无为,故无所不为;事无事,故无所不事;味无味,故无所不味。其于大小多少,一以道遇之而已。盖人情之所不忘者,怨也。然及其爱恶之情忘,则报怨犹报德也。
王雱曰:大小多少者,畏事之小如大,谨事之少如多。庄子曰:不忽于人。报怨以德者,以直报怨者,事也。以德报怨者,得也。事则吉凶与民同患,故种种色相一不可废。若夫德,则不见有物,安得怨乎?如上三事,体道者也。方其体道,故当如此尔。举怨而以德,则知无所不用德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世间之物与事,不过大小多少,道一以贯之。报怨以德,仇雠怨绝。报怨以怨,相报无尽。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体道在己,与天地同其德,与混元同其功,不为而为,不作而作,自然而然也。故为出于无为,事出于无事,味出于无味。其道虽大而本甚小,故言大小。其用虽多而要甚少,故言多少。大小者,含太虚于方寸。多少者,总万有于真一。大小多少,则大同于物,而万物与我为一,何怨之有?此言报怨以德,足见圣人仁民爱物之广大,如天地之无不覆载,所以能体道之大也。
黄茂材曰:道无为也,而有无为之为;道无事也,而有无事之事;道无味也,而有无味之味。天下莫大乎秋毫之末,而太山为小,何形之小大?莫寿乎殇子,而彭祖为夭,何数之多少?虽有忮心之人,不怨飘瓦,又何怨何德?其能齐小大、一多少、平怨德如此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,是以圣人由难之故,终无难矣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图度其始易之时,则于终无难矣。营为于初细之日,则于后无大矣。严君平曰:是以大难之将生也,犹风邪之中人也。未然之时,慎之不来。在于皮毛,汤熨去之;入于凑理,微针取之;在于脏腑,百药除之;入于骨髓,天地不能变,造化不能治。故曰:天下难事必作于易。
颍滨苏辙曰: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,难多而易少。至于难而后图,大而后为,则事常不济矣。圣人齐大小、一多少,无所不畏,无所不难,而安有不济者哉?
陆佃曰: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既谨矣,又当守之以谦。故曰: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陈象古曰:易者难之基。细者大之本。故难易之相寻,大小之相续,如循环之无端。圣人知其然,信其理,故保小守下而已。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抱道怀德,不离乎方寸之中,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,故终不为大。然方寸之中,真性之内,无不忘也,无不有也,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,此天地之道,圣人之德也,故能成其大。轻诺者其后必寡信,多易者其后必多难。圣人之于道,勤而行之,犹以为难,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而终无难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