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
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

御注曰:孟子曰:大人不失赤子之心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含,怀也。夫至人纯粹,怀德深厚,情复于性,憺泊无欲,状貌兀然,比于赤子也。赤子者,取其始生其色赤,纯和之至也。

颍滨苏辙曰:老子之言道德,每以婴儿况之者,皆言其体而已,未及其用也。今夫婴儿泊然无欲,其体之者至矣。然而物来而不知应,故未可以言用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赤子者,天守全而阳不散,故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

陆佃曰: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此即所谓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含者,抱也。心不偷薄,其德乃厚。赤子,谓婴儿也。天纯未散,外无所营,积和在中,复如赤子。

叶梦得曰:老子既以婴儿论道矣,于此含德之厚,复比之赤子。婴儿,其未孩者也,所保者气而已,故道似之。赤子则既孩矣,而未有知也,故德似之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抱道怀德深厚,无思无为,寂然不动,故比于赤子。

程大昌曰:含德者,蕴其德于内而不形于外者也。庄子谓绝灭声律文采,而人始含其聪明;削曾、史之行,钳杨、墨之口,而后人始含其德者,盖释此也。

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

御注曰:含德之厚者,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,故物莫能伤焉。庄子曰:人能虚己以游世,其孰能害之?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毒虫者,蜂虿之类也。以尾端肆毒,曰螫。猛兽者,虎豹之类也。以爪拏按曰据。攫鸟者,雕鹗之类也。以羽距击触,曰搏。夫至人神矣,嗒然丧偶,如赤子之无心,故神全而物莫能伤也。

颍滨苏辙曰:道无形体,物莫得而见也,况可得而伤之乎?人之所以至于有形者,由其有心也。故有心而后有形,有形而后有敌,敌立而伤之者至矣。无心之人,物无与敌者,而曷由伤之?夫赤子之所以至此者,唯无心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赤子之心,非有害物也。无害物则物亦莫能害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稚子无心害物,物亦不与为害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。其天守全,其神无郤,物无自入焉。如庄子所谓醉者之坠车,虽骨节与人同,而犯害与人异,以其死生惊惧不入于胸中。彼全于酒者犹若是,而况全于天者乎?

黄茂材曰:今夫赤子,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抟者,精不离而和不散尔。人能养其精和之至,则亦赤子如也。昔有梁鸯者,能养野禽兽,委食于园庭之内,虽虎狼雕鹗之类,无不柔驯者。雌雄在前,孳尾成群,异类杂居,不相抟噬。问其术,则曰:吾心无逆顺,鸟兽视吾犹其侪也。夫心无逆顺,所谓含德之厚也欤!

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,精之至也。

御注曰:德全者形全,故骨弱筋柔而握固。形全者神全,故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者,可以入神。庄子曰:圣人贵精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赤子未知喜怒而拳握至坚者,以其真性专一故也。峻者,赤子之命源也。情欲未萌而阳德自动者,真精之气运行之所至也。以况至人虚心无情,气运自动而诸欲莫干也。上清洞真品云:人之生也,禀天地之气为神为形,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。天气减耗,神将散矣;地气减耗,形将病矣;元气减耗,命将竭矣。故帝一回元之道,溯流百脉,上补泥丸。脑实则神全,神全则形全。形全者,百关调于内,邪气亡于外,髓凝为骨,肠化为筋,纯粹不杂而长生可致矣。峻作,古本作全作。王弼曰:作,长也。无物以损其身,故能全长也。

涑水司马光曰:皆在其自然。

颖滨苏辙曰:无执而自握,无欲而自作,是以知其精有余而非心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手未能把执,攫夺、取掇,心无所知而手无所用,故自然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。人禀五行全气,精力气血既盛,则因牝牡发泄而婴儿未知,嗜欲无所流散,而时为跳踯、伸缩、顿奋之状。此谓峻作。

达真子曰:骨弱筋柔而握固,体之自然也,不为物屈矣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,性之自然也,不为情乱矣。

陈象古曰:握固则无所欲得而自执也;峻作则不因有为而自动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德全则形全,故骨弱筋柔而握固;形全则精全,故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。无执而自握,无欲而峻作,以一心定而万物服,精之至也。

程大昌曰:握固,峻作,非知而为之也。真淳未散,不知其然而然。

终日号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。

御注曰:致一之谓精,精则德全而神不亏。冲气以为和,和则气全而嗌不嗄。人之生也,精受于天一而为智之源,和得于天五而为信之本。及其至也,可以入神,可以复命。而失其赤子之心者,精摇而不守,气暴而不纯,驰其形性,潜之万物,岂不悲夫!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号,啼也。啼极无声曰嗄。又声嘶也。夫赤子终日皞啼而嗌不嘶散者,天和之气至全也。故真人之息以踵,其嗌不哇而和气全也。

颍滨苏辙曰:心动则气伤,气伤则号而嗄。终日号而不嗄,是以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终日号而声不嗄,乃和之至。盖和者主于气也。

程大昌曰:是其淳和中充,皞啼所不能变也,故得取以喻和也。

知和曰常。

御注曰:纯气之守,制命在内,形化而性不亡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和者,大同于物,故赤子以和全真。至人知和之贵也,故用之为常道。

颍滨苏辙曰:和者,不以外伤内也。复命曰常,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。知和曰常,得本以应万物者也。其实一道也,故皆谓之常。

临川王安石曰:和之为用,则常而不变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和者,生理之常,非别有方法。

陈象古曰:知此和之至,可以常行而不离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知和则纯粹不杂,静一不变,而与天地为常。

黄茂材曰: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此则为复归于婴儿矣,故能长久。

知常曰明。

御注曰:明足以见道者,知性之不亡故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不明则不足以知常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知常则朝彻见独,无古无今,而与日月参光。

黄茂材曰:常,久也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时变化而能久成。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。非夫明智洞达天地造化之机,安能识之?

益生曰祥。

御注曰:祥者,物之先见生物之理,增之则赘,祸福特未定也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祥者,吉凶之兆也。夫一受其成形而素分已定,若非理益之,必致凶祥。

颍滨苏辙曰:生不可益而欲益之,则非其正矣。祥,妖也。

陆佃曰:达生之情,常任于自然而不益生,故能出乎吉凶之表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但于身命有益者,则为吉祥。过此虽外美而内不善,非生之祥也。

达真子曰:祥者,非其常也。

陈象古曰:保此常,守此明,日益日生,至于盛大,无凶咎也。

黄茂材曰:天下之人或夭于婴孩,或丧于强壮,其能保百年之寿者几何?今吾益吾生而使长生不死,在于天下,岂不曰祥乎?

心使气曰强。

御注曰:体合于心,心合于气,则气和而不暴。兹强也,以与物敌,而非自胜之道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心有是非而气无分别。

颍滨苏辙曰:气恶妄作而又以心使之,则强梁甚矣。

临川王安石曰:气者,当专气致柔。今反为心之所使,不能专守于内,则为暴矣。此祥者非作善之祥,乃灾异之祥。此强者非守气之强,乃胜暴之强。夫言岂一端而已,各有所当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心动而使气,气作而形随,未有动作而不求强好胜者也。真人心不动而气自动,亦若人之眠睡,外务已息,泯然无知,而寐中手足𥆧动,岂心之使而动也?一寐尚然,况寂然在道者也。

黄茂材曰:以力使气,是气也,为暴戾之气;以心使气,是气也,为冲和之气。冲和之气充于一身,天地不能使之夭,鬼神不能使之灾,声色利欲不能使之乱,岂不曰强乎?

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物之壮也,必至乎枯老;心之强也,必至于凶暴。且道以柔弱为用,今以强壮为心者,谓之不道。巳,止也,死也。言不行道者早死也巳。

颍滨苏辙曰:益生使气,不能听其自然,日入于刚强而老从之,则失其赤子之性矣。

临川王安石曰:惟道则先于天地而不为壮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虽欲不止,如何哉?

叶梦得曰:是以已之,亦贵乎早也。

黄茂材曰:壮而老,老而已,在物莫不然。若知道者,可与天地相为终始,岂有已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