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生一章第四十二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《御注》曰: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。一之所起,天一而地二次之,水生而火次之,精具而神从之。天肇一于北,地耦二于南,人成位于三,三才具而万像分矣。号物之数谓之万,自此以往,巧历不能计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道者,虚之虚者也,无之无者也,然之然者也。混同大无,冥寂渊通,不可名言者也。然而动出变化则谓之浑沦。浑沦者,一也。浑沦一气未相离散,必有神明潜兆于中。神明者,二也。有神有明则有分焉。是故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,各有所归。清浊和者,三也。是以清气为天,浊气为地,和气为人。三才既具,万物资生,故曰三生万物。
涑水司马光曰:道生一,自无入有。一生二,分阴分阳。二生三,济以中和。
颖滨苏辙曰:夫道非一非二,及其与物为偶而物不一,故以一名道。然而道则非一也,一与一为二,二与一为三。自是以往而万物生。虽有万不同,而莫不负阴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,理之自然也。
陆佃曰:道生一,一者盖太极也。一生二,二者阴阳也。二生三,三者冲气也。有阴有阳,而阴阳之中又有冲气,则万物于是乎生矣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此显道之始,其理至微,其言至玄,自悟始得,不可以言传而象比。故曰:太极生阴阳,阴阳生万物。
陈象古曰:一谓朴之始也。二,天之体也。三,地之形也。天地既判,万物遂生,情欲之繁,不能守一矣。
叶梦得曰:此盖明道分而为二,虽裂而为阴阳,而一阴一阳亦不离乎道之所一。是故道生一而阴阳各得其一。惟一乃能为二,故阴阳配而为二,二具而一存乎其间,则为三。三散而为和气以生万物,则万物亦得其三之一,以抱负乎阴阳,是终始未见一物之外乎一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道生一气,一气运转而生阴、阳二气,二气变化而生天、地、人三才,三才既具,万物资生。晦庵朱熹曰:道即《易》之太极,一乃阳数之奇,二乃阴数之耦,三乃奇耦之积。其曰二生三者,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。若直以一为太极,则不容复言道生一矣。与《列子》易变而为一之语正同。所谓一者,皆形变之始耳,不得为非数之一也。
黄茂材曰:知其所以常存而不灭者,然后可以语长生。道生一矣,一之中而道常存。一生二矣,二之中而一常存。二生三矣,三之中而二常存。三生万物矣,而万之中三常存。人与万物同生者也,诚能思之,则其所以生我者非三乎?所以生三者非二乎?所以生二者非一乎?所以生一者非道乎?故知道者常存而不灭,不知道者堕于数,数尽而止,乌能以长生?
林东曰:道生一至于三而止,即《庄子》所谓一与言为二,二与一为三是也。物生于三,三生于一,理之自然者也。
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
《御注》曰:阴止而静,万物负焉,君子所以日入而息。阳融而亨,万物抱焉,圣人所以向明而治。必有阴阳之中,冲气是已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负,背也。抱,向也。夫动物则畏死而趋生,植物则背寒而向暖。物之皮质周包于外,皮质阴气之所结也,故曰负阴。而骨髓充实于内,骨髓阳气之所聚也,故曰抱阳。冲和之气运行于其间,所以成乎形精也。夫冲和之气盛全,则形精不亏而生理王也;冲和之气衰散,则形精相离而入于死地也。
涑水司马光曰:万物莫不以阴阳为体,以冲气为用。
临川王安石曰:字说,冲气以天一为主,故从水。天地之中也,故从中。
陆佃曰:道家谓之冲气,医家谓之胃气。故五脏之脉无胃气则死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形质者有而碍,故曰阴。神气虚而灵,故曰阳。冲气以为和,形假神而动,神托形而用。形与神非冲气则不能和于内外之用。
陈象古曰:阴阳,道之妙用也。负则在外,抱则在内,冲而用之,不失其和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冲气者,自然中和之气,非阴非阳,不离阴阳,可以调和阴阳。然天下之至柔也,是犹孤、寡、不谷,名之至贱,而王公自以为称。
黄茂材曰:《庄子》曰,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。肃肃出乎天,赫赫发乎地,两者交通成和,而物生焉。此言天地之阴阳。至于万物之阴阳亦然。阳必负阴,阴必抱阳,阴阳合而冲和之气生。
程大昌曰:《列子》曰,清轻者上为天,浊重者下为地,冲和气者为人。言能虚中以承清浊之会者,是其和之得以成体者也。张湛释之曰,阴阳气偏,交会而气和,气和而人生也。此其为说,是二之交焉而三,三之徧焉而万者也。说者并冲为和,则失之矣。
林东曰:负阴之静而属于背,故曰负阴。耳目鼻口在前,皆阳动者也,故曰抱阳。抱则在前也。阴阳气冲合而为和。
人之所恶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。
御注曰:物罔隆而不杀,事靡盛而不衰。阴阳之运,事物之理也。消息盈虚,与之偕行而不失其和者,其惟圣人乎!
碧虚子陈景元曰:乃所以有王公之贵耳。
颖滨苏辙曰: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,莫不贱寡小而贵众大。然王公之尊,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王公自以为称,以至尊至高,故取最下最薄而称之也。
黄茂材曰:水处人之所恶而几于道,孤、寡、不谷亦人之所恶,而王公以为称道,亦有可恶乎?所谓在瓦甓而愈甚者也。然亦何恶之有?
林东曰:人所嫌恶,惟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,且安得而有抗争?此气之冲虚合而为和也。
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
御注曰:木落则粪本,损之而益故也。月盈则必缺,益之而损故也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物有能减损情欲而不自矜伐,卑以自牧,以谦受益,如王公称孤、寡、不谷之损,故有尊贵之益也。若俗物则不然,唯好盈满,饕餮富贵而危败及之。
涑水司马光曰:满招损,谦受益,皆所以去甚泰就中和。
临川王安石曰: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唯其益谦,故损者乃所以为益。唯其亏盈,故益者乃所以为损。
人之所教,亦我义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御注曰:以强胜弱,以刚胜柔,人之所教也。我之所教则异乎此。强梁者有我而好争,有死之道。智者观之,因以为戒,故将以为教父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上之强梁者则失群下之心而覆亡无日矣。下之强梁者则为众所加而颠踬可待矣。不得其死,谓不得其寿终也。老氏观俗之失道,将以为后世法,知谦损柔弱者必吉,贪暴强梁者必凶。书之垂诫,以为教父。父,先也,本也。
涑水司马光曰:亦我教之,为众教之父。
颖滨苏辙曰:世以柔弱为损,强梁为益,不知其非也。故将使天下之教者,皆以此教之。曰: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?强梁,妄之极也。人知强梁之不免于死,则知妄之不可为。知妄之不可为,而后可与语道矣。故曰:吾将以为教父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人莫不谓自己之所见为是,而教人使从,亦我须当教人,而于义宜然而后教之。
黄茂材曰: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,人情物理,古今皆然。当是时,儒、墨各自名家,其为道虽不同,而其教人未尝或异。至于以强梁为戒,尤老氏所尚,故曰:吾将以为教父。虽然,其教人者止于是矣,而其妙有不言之旨。父不能传于其子,子不能受之于其父,岂可得而教人哉?
程大昌曰:此谓强梁者不得其死,古必尝有是语,而时人已有师之者矣。故引人言以证己教,而曰人之所教,我亦义教之。言不止我之立教独出于此也。既已表发其语,而又尊之以为教父。
林东曰:人之所教者,亦我以理义论而教之,故强梁者去强梁而免死。吾将以为教父,我主其教,得以制其子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