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
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于无间,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

《御注》曰:柔之胜刚,无之摄有,道之妙用,实寓于此。弃事则形不劳,遗生则精不亏,兹所以为有益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至柔者,水也。至坚者,金石也。天下者,泛举也。驰骋,犹奔竞不息貌。

王弼曰:无有不可穷,至柔不可折。以此推之,故知无为之道,而有益于物也。

涑水司马光曰:太山之溜穿石形之细者,无若微尘,然不能入无隙之物。唯无有乃可以入于无间。

颖滨苏辙曰:以坚御坚,不折则碎。以柔御坚,柔亦不靡,坚亦不病;求之于物,则水是也。以有入有,捍不相受;以无入有,无未尝劳,有未尝觉。求之于物,则鬼神是也。是以圣人唯能无为,故能役使众强,出入众有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经云: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无为者,寂然不动,天下之至柔也。无不为者,感而遂通,驰骋天下之至坚也。以至神鬼神帝,生天生地,天下之至坚,其孰能当之?无有者,道也。无间者,虚空无为也。经所谓人能虚空无为,非欲于道,道自归之。故无有入于无间,注焉而不满,酌焉而不竭,广乎其无不容,渊乎其不可测,故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

黄茂材曰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,无有争之为患也。古之真人,入水不濡,入火不热,无有形之为累也。人能用其至柔,造于无有,何坚之不攻?何往之不入?斯二者,非夫无为之功不能至焉。

程大昌曰:谓柔能胜刚者,非曰直致而可以必遂也。彼以刚来,此不与抗,常自处于雌弱,而待其有隙之可乘。列子固尝谕之以水矣,庄子又尝喻之以风矣。此二物者,非不能极其驰骋也。然使水而碍山,风而触石,其能入乎?则驰骋者有时而不得常遂也。若夫超有而无也者,生生化化而无所于待,运道物物而莫之或撄,则岂守柔待间者之所能及也。
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

御注曰:不言之教,设之以神。无为之益,不亏其真。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,无为而万物化,故及之者希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圣人观天道之自然,而谨身节用,饬容仪以悟物,故不言而其教行。若乃有为,则滞迹损物,既而无为,则利益甚多。故知清静简易之道,诚南面之至术,则天下希及之也。经曰: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。

黄茂材曰:载籍以来,立大功,建大业,其著见于有为之迹,世有人焉,至于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至人君子,修于方寸之间,及其成也,旁日月,挟宇宙,挥斥八极之表,非夫有为之功所有髣髴其万一,故曰希及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