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

道常无名,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侯王若能守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人莫之令而自均。

御注曰:道者,天地之始,岂得而名?朴以喻道之全体,形名而降,大则制小。道之全体,不离于性,小而辨物,庄周所谓其有真君存焉。道足以为物之主,则物自宾,服万物而不以威刑几是已。纯素之道,守而勿失,匪特物将自宾,上际于天,下蟠于地,上下与天地同流,则交通成和,而万物咸被其泽。甘露者,天地之和气。传曰:帝王之德,上及太清,下及太宁,中及万灵,则甘露降。涑水司马光曰:侯王守道,则物服、气和、民化。

颍滨苏辙曰:朴,性也。道常无名,则性亦不可名矣。故其为物,舒之无所不在,而敛之不盈毫末,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。故匹夫之贱守之,则尘垢粃糠可以陶铸尧、舜;而侯王之尊不能守,则万物不宾矣。冲气升降,相合为一,而降甘露,脗然被于万物,无不均遍。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,亦如露之无不及者,此所以能宾万物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道常无名矣。名者,强名之也。朴者,道之本而未散者也。小者,至微而不可见者也。朴未散,则虽小,足以为物之君;朴散则为器,器则虽圣人,足以为官长而已。故曰: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陆佃曰:朴者,藏于无名之域,而与神明居,与造化游,所以为天下贵者也,岂复有加之者哉?故曰: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侯王者,万物之主,而万物之所视而效者也。苟为寄于万物之上,而守之以无名之朴,则万物将自宾,而人与天地之和应也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,所谓天地之和;而人莫之令而自均,所谓人和也。夫惟以道致平,而人与天地之和应矣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朴非器位名数,无上下之定分,先于品物,故不能臣之。若能抱朴守真,无为拱默,万物自服,天地交泰,甘露乃降,和之至也。甘露效祥,人莫能使之而然,上下交感,阴阳之气自和矣。

清源子刘骥曰:道之真常,天地之始,造化之先,不可得而名,故谓之朴。朴以喻道之大全,所谓天地之纯,古人之大体也。虽覆载天地,弥满六虚,然反求诸己,不离乎方寸之中,可谓眇乎小哉。故言朴虽小,视之不见其形,听之不闻其声,窈兮冥兮,难测难识,天地不能犯,圣智不能干,故天下莫能臣。乃万物之所系,一化之所待也。故侯王若能守,万物将自宾。守而勿失,与道为一,上际于天,下蟠于地,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。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。甘露者,天地之和气也,人莫之令而自均,出于自然也。

黄茂材曰:朴亦道也。道无名,谓之朴,皆强名也。域中四大,而道为先,孰能臣之?古之侯王无有不知道者。天地合而降甘露,和气所致也。人身中阴阳之交感,水火之相济,盖亦有不约而同者。均,同也。

程大昌曰:雨之于露,皆天地交感之气,而泽之所被,均与不均,则不同也。东州之涝,西州之暵,通天下观之,未尝或能周遍也。此固不得不云交感。若夫露也者,不与雨同矣。无远无近,无希无骤,亘四时有之,虽甚旱而渊谷皆竭,其莫夜之滋濡厌浥,轻细均齐,天下如一。此盖天地腾降而有常者也。故老氏取象于均而求原于合也。

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。知止所以不殆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始者,道也,无名也,道常无名也。有名者,万物之器用也。夫道始无名,能制御有名之物,是谓朴散则为器。圣人用之则为官长。名器者,亦尽为王者之所有。名分既立,尊卑是陈,不可越乎上下,故亦将知所止足。能知止足者,是自知曰明。既明且哲,岂有危殆乎?河上公本作天亦将知之,言人能法道行德,天亦将知之。随注解释,义理相通。

涑水司马光曰:圣人得道,必制而用之,不能无言。虽以有名教民,亦务简要,勿令滋彰。

颍滨苏辙曰:圣人散朴为器,因器制名,岂其徇名而忘朴,逐末而丧本哉?盖亦知复于性,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。

临川王安石曰:名者,非道之本也,以其始有所制,则于是有名矣。论语尧曰: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以其有所制也,故名随之。故曰:始制而有名。有名矣不止,则用有时而竭,身有时而殆,故尧老而舜摄也。故曰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

王雱曰:名迹既立,则名将遂而不反,枝叶横生,源流派别,而性命烂熳矣。故始制有名,当即知止,而终无争夺之危。制者,判朴成器之谓。

陆佃曰:天下之名,吾皆得而有之,故曰始制有名。名亦既有,然而功成、名遂、身退,天之道也,故曰: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初以无名之朴,制于有名之者,使高卑不乱,名分以定,各有所属。过此以往,近于烦细,事成息念,亦当知其止息矣。不尽虑以忧人,亦休心而适己,息念保身,终身不困。

陈象古曰:天地既判,名从此制,必有资始资生之繁,岂无名而可言乎?物既众而名既多,在知止以御之。不知止则物穷而塞,所以危亡之几生焉。

清源子刘骥曰:体道至此,始制有名。始谓道也。其道能制御有名之物,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也。既有其实,必有其名,虽和光同尘,毋近于名而名自彰,故名亦既有。既有其名,若不知止,则舍己从人,以卖名声于天下而失其本心。知止则恬然自足于内,淡然无求于外,故不殆。

黄茂材曰:始制有名,自无而始适有也。处群有中,不知所止,将逐物而忘返,其危矣哉!故庄子曰:吉祥止止。

林东曰:圣人散朴以为器,因器以制名,虽势所必至,又岂徇名而忘朴,逐末而丧本?故能知止而不至于危殆。正所谓大曰逝、逝曰远,远曰反之意。

譬道之在天下,由川谷之与江海也。

御注曰:天下一性也。道之在天下,以性而合;由川谷之与江海,以水而聚。同焉者得,类焉者应。圣人之临莅何为哉?因性而已矣。

颍滨苏辙曰:江海,水之钟也。川谷,水之分也。道,万物之宗也。万物,道之末也。皆水也,故川谷归其所钟;皆道也,故万物宾其所宗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江海,水之宗;川谷,水之派。异流终返于源,百虑同归于道。黄茂材曰:人之于道,如川谷之赴江海,无有不至。惟其不知道之所在,故有横流绝港之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