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御注曰:气形质具而未相离,曰浑沦。合于浑沦,则其成不亏。易所谓太极者是也。天地亦待是而后生,故云先天地生。然有生也,而非不生之妙,故谓之物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至理湛然而常存,故谓之有物。真道万泒而莫分,故谓之混成。然而混成不可得而知,万物由之以生,故曰有物混成也。先天地生者,道之元也。经曰:吾不知谁子,象帝之先。庄子曰: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。此皆标道之大体也。
颍滨苏辙曰:夫道非清非浊,非高非下,非去非来,善恶混然而成体。其于人为性,故曰有物混成。此未有知其生者,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。
陈象古曰:混成,大道之喻也。道无定象,天地有形,因道而生,故先天地之义昭矣。
叶梦得曰:易曰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则生两仪者,易也。然不直言易,而设为太极于中者,盖言易之生物不可以正名,故假太极以见,则易与太极固未之有分也。谓太极为生两仪,则有易居其上;谓太极为生于易,则未见太极之有间,故寄之曰有,则易为无也。老子曰: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则天地生于混成,而混成者亦自有所生也。然不显言其生,而虚生生者于上,亦以生生者不可以正名。
黄茂材曰:有物果何物也?先天地而生天地者也。
林东曰:有物混然而成,则包含万象,圭角不露,皆所以想像道之体质也。必也先天地而生,言是道之有自来也远矣。或以为道在太极之先,则非止在天地先也,亦言其来也远之意。
寂兮寥兮!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
御注曰:寂兮寥兮,则不涉于动,不交于物,湛然而已。大定持之,不与物化,言道之体。利用出入,往来不穷,言道之用。万物恃之以生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杳冥空洞,无象无质,故曰寂寥。大块卓然,无物可比,妙道廓然,何物偶对?故曰独立。物虽千变万化,出生入死,而妙道未尝迁,故曰不改。且道之用也,散则冲和之气遍于太无,敛则精纯之物藏于黍粟,周流六虚,应用不穷,故曰周行而不殆。夫物无大小,皆仰于道,得之则全,离之则殒,生之成之,咸有所赖,故曰可以为天下母。
颍滨苏辙曰:寂兮无声,寥兮无形,独立无匹而未尝变,行于群有而未尝殆。俯以化育万物,则皆其母矣。
达真子曰:致虚极则曰寂,广远极则曰寥,此有物混成之体也。
陈象古曰:母,取其始生万物也。
叶梦得曰:寂寥之中独立而周行者,彼亦不过动静之两间尔。学者多不能明寥之义与寂同为静,非也。古者谓大风之声为寥,吹万窍而怒号者,寥能覆之,则安得为静乎?寂言静也,寥言动也。惟寂故能独立而不改,惟寥故能周行而不殆,此其所以能母天下者也。
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
御注曰:运而不留故曰逝,应而不穷故曰远,归根曰静,静而复命故曰反。道之中体方名其大,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,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御也。动者静,作者息,则反复其道,不离乎性,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也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凡物之大皆有边际。惟道之大,无穷无极,往无涯畔,故云大曰逝;愈逝愈远,莫究其源,故云逝曰远。虽远出八荒之外,逐之不逮,而收视反听,湛然于方寸之间,若鉴之明,应而不藏,故云远曰反。反,复也。
颍滨苏辙曰:道本无名,圣人见万物之无不由也,故字之曰道;见万物之莫能加也,故强为之名曰大。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。自大而求之,则逝而往矣;自往而求之,则远不及矣。虽逝虽远,然反而求之,一心足矣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不可名字而强名曰道也。道非大小,既强名之,不可不谓之大矣。逝者,往也。道不止于大,又能逝而遍于万物,既以谓逝,则无往不周,虽曰远,未尝离本,故曰返。
清源子刘骥曰:不可得而名,故吾不知其名。以其万物之无不由也,故字之曰道;以其万物之莫能加也,故强为之名曰大。自大而求之,则测之益深,穷之益远,故曰逝;自逝而求之,则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,故曰远。虽远至六合之外,无穷无尽,然反求诸己,不离乎方寸之中,故曰反。
林东曰:字曰道,强名曰大,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。不特如是其大,大则直块然一物矣。大而又能逝,逝而远,远而又反,则非泛然无统、虚无荒唐之说甚矣。反之一字,见大道之道,与吾儒不隔蝇翼,或者不可以老氏、孔子差殊观也。
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处一焉。
御注曰:道,覆载天地者也。天无不覆,地无不载。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,故亦大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王者,黔黎之首,不敢与天地道为比,故云亦也。域中有四大者,谓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域者,限域也。夫道大包宇宙,细入秋毫,或超象外,或处域中,自地而上皆属于天,苍苍之谓也。天在地外,地处天内。王者人伦之尊,居九州之间,此皆处于域中,故曰域中有四大也。而又王者参天地之道,而秉万物之权,于四大之中预其一焉。庄子曰:莫神于天,莫富于地,莫大于帝王。帝王之德配天地,故曰王居其一焉。颖滨苏辙曰:由道言之,则虽天地与王皆不足大也。然世之人皆知三者之大,而不信道之大也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无不化育,故曰大;无不覆焘,故曰大,无不持载故曰大。人者,三才之一,非君何以统制?域者,谓限制之名,虽有名而无边际之实,范围万物者也。凡言天则造物可知矣,凡言地则成物可知矣,凡言王则人道可知矣。灵秀智力莫出于人,而王统之大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王亦大者,王指人心而言之,经所谓心为国主五藏王是也。人心潜天而天,潜地而地,俯仰之间,再抚四海,恍惚之际,经纬万方,亦可谓大矣。故域中有四大,而王处一焉。此使人知自贵自爱,而不陷溺其良心也。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此戒王者当法象二仪,取则至道,而天下自然治矣。夫王者守雌静,则与阴同德,其所载无私,是法地也。又不可守地不变,将运刚健,则与阳同波,其所覆至公,是法天也。复不可执天不移,将因无为,则与道同体,其所任物咸归自然,是法道自然。此谓王者之法天地,则至道也,非天地道之相法也。宜察圣人垂教之深旨,不必专事其空言而已矣。
颍滨苏辙曰:故以实告之。人不若地,地不若天,天不若道,道不若自然。然使人一日复性,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人与地近,形著而位分,故法则于地,而知刚柔之分。地静而承顺,法则于天,清明刚健,崇高至极,而未能混于无形,故法于道也。道无可法,自然而已。
达真子曰:道也者,固无所法也。以其相因而相成,相继而相用,固若其法尔。王者能尽人道,以人道之施为则应于地,故人法地也;以地道之化养则应于天,故地法天也;以天之运用则应于道,故天法道也;以道之充塞则应于自然,故道法自然也。然则有物混成之初,信以为天下之母矣。
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