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
御注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,物得以生谓之德。道常无名,岂可形容?所以神其德。德有方体,同焉皆得,所以显其道。
颍滨苏辙曰:道无形也,及其运而为德,则有容矣。故德者,道之见也。自是推之,则众有之容,皆道之见于物也。
临川王安石曰:孔德,孟子所谓盛德是也。故曰动容周旋中礼,盛德之至。盖惟道是从,则孔德之容矣。
叶梦得曰:德之为言得也。道不可见,而德有可得,故道无容而德有容。
林东曰:失道而后德,德则有形容之可见也,况于盛德之容乎?况于众有之美者乎?凡此之容,此之美,皆自道出,道虽不可形容,乃著见于孔德之容、众有之美。
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
御注曰:道体至无而用乃妙有,所以为物,然无非道。恍者有象之可况,惚者,有数之可推。所谓有者疑于无也。故曰道之为物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道者,杳然难言,故视听不能闻见,何物之可谓耶?今言物者,盖因强名以究妙理,故曰有物混成,亦称道之为物也。恍似有也,在有非有。惚似无也,居无非无。居无非无,乃即空是色也。在有非有,乃即色是空也。
临川王安石曰:道非物也。然谓之道,则有物矣,恍惚是也。
陈象古曰:恍惚,不可定名之谓也。
黄茂材曰:恍者,阳也。惚者,阴也。道惟阴阳而已。不谓阴阳而谓恍惚者,升降消长之理,交感契合之情,恍恍惚惚,不可指名,惟心能得之,故其字从心。
惚兮恍兮,中有象兮。恍兮,惚兮,中有物兮。
御注曰: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物。恍惚之中,象物斯具,犹如太空变为雷风,犹如大块化为水火,以成变化,以行鬼神,是谓道妙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象者,气象也。物者,神物也。即庄子所谓真君,今之所谓性者也。
陆佃曰:太始者,形之始,故曰其中有象。太素者,质之始,故曰其中有物。
叶梦得曰:恍惚非二境,象物非二类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恍惚者,在有非有,在无非无。惚兮恍,其中有象,经所谓大象无形者是矣。恍兮惚,其中有物,经所谓有物混成者是矣。恍惚之中,有物与象,所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也。
窈兮冥兮,中有精兮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御注曰:窈者,幽之极。冥者,明之藏。窈冥之中,至阴之原,而天一所兆,精实生焉。精者,天德之至。正而不妄,故云甚真。一而不变,故云有信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窈兮,深远貌。冥兮,寂默貌。其中蕴乎纯粹之精,畜乎自然之信。其精非伪,故曰真。其化应时,故曰信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寂然无形,今感之立应,信莫过此。春生秋煞,夏炎冬凛,未尝差忒。答响若谷,现形如鉴,岂不谓之信也。
黄茂材曰:阴阳至妙,窈冥难睹,阴中之阳是谓阳精,阳中之阴是谓阴精,故曰其中有精。阳之精者为真阳,阴之精者为真阴,故曰其精甚真。阳生于子,阴生于午,时日晷刻,必至无差,故曰其中有信。
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?以此。
御注曰:众甫之变,日逝而不停。甚真之精,常存而不去。圣人贵精,故能阅众甫之变而知其所以然。无思也而寂然,无为也而不动,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则思为之端起而功业之迹著,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
颍滨苏辙曰: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,故以不去名之。唯未尝去,故能以阅众甫之变也。甫,美也。虽万物之美,不免于变。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,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。
陆佃曰:生者,有生生者,自太易至于太素,所谓生生者也。然生生者未尝生,未尝无,故能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也。所谓其名不去,常名是也。夫众美者有生而吾体不生,众美者有化而吾体不化,故能名以阅之也。庄子曰:神奇复化臭腐,臭腐复化神奇。神奇者,众甫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亘万世而无弊,充一性而常存,故曰不去。众美之变,日逝而不停,甚真之精,常存而不亡,所以披阅众甫之死生终始也。
黄茂材曰:经云: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名即道也,故为万物之母,时虽变而无常,名,常存而不已。甫,美也。天地之大,人物之众,昆虫草木之微,莫不具有此美,舍此皆非道也。
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