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圣弃智章第十九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
御注曰:道之与性,一而不杂。离道为德,是名圣智。绝而弃之,与道同体,则各安其性命之情,其利博矣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河上公曰:五帝画象,仓颉造书,不如三皇结绳无文之治也。庄子曰:去小智则大智。明经曰:以智治国,国之贼。
颍滨苏辙曰:非圣智不足以知道。使圣智为天下,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?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,以为以巧胜物者也。于是驰骋于其末流,而民不胜其害矣。故绝圣弃智,则民利百倍。
临川王安石曰:所以返朴也。
达真子曰:大道废,故能举其道者则为圣,能知其道者则为智。是圣智因道废而名也。方道无不举,则圣之名可以绝;道无不明,则智之名可以弃。道于天下无不举、无不明,则民无不利者也。故曰:民利百倍。又名圣者,为其有不圣也;名智者,为其有不智也。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体道之真以治身,则隳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智,同于大通。圣智仁义犹当绝而弃之,况其他乎?
黄茂材曰:古之士也,从事于道,是非都忘,有无俱遣,悠然乐于放旷之野。圣智无所施,况仁义乎?仁义无所用,况巧利乎?夫如是,故一身妙用,随取而有。故曰:民利百倍。
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御注曰:民将反其性而复其初,不独亲其亲、子其子,其于孝慈也何有?
碧虚子陈景元曰:是欲人全其性命。
颍滨苏辙曰: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仁义所以为孝慈矣。然及其衰也,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,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,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。故绝仁弃义,则民复孝慈。黄茂材曰:孝慈,民之性也。累尽性复,故曰:民复孝慈。
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御注曰:为机变之巧,有欲利之心,是皆穿窬之类也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擿玉毁珠,焚符破玺,使民朴鄙而盗自止。
颍滨苏辙曰:巧,所以便事也。利,所以济物也。二者非以为盗,而贼盗不得则不行。故绝巧弃利,则盗贼无有。
叶梦得曰:利,富之也。孝慈,教之也。盗贼,禁其为非也。而不知天下由是而愈乱。
黄茂材曰:戕天和而伐本真者,一切销去,故曰盗贼无有。
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
御注曰:先王以人道治天下,至周而弥文。及其弊也,以文灭质,文有余而质不足,天下举失其素朴之真,而日沦于私欲之习。老氏当周之末,方将祛其弊而使之返本,故攘弃仁义,绝灭礼学,虽圣智亦在所摈。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下哉?先王之道若循环,救文者莫若质,故令有所属,谓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也。
涑水司马光曰:属,著也。圣智、仁义、巧利,皆古之善道也,由后世徒用之以为文饰,而内诚不足,故令三者皆著于名而丧其实。
颖滨苏辙曰:世之贵此三者,以为天下之不安,由文之不足故也。是以或属之圣智,或属之仁义,或属之巧利,盖将以文治之也。然而天下益以不安,曷不反其本乎?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而天下各复其性,虽有三者,无所用之矣。故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此则圣智之大,仁义之至,巧利之极也。
黄茂材曰:三者:圣智也,仁义也,巧利也。皆性外事,特其文尔,不足以为道,故令有所属者属于道也。
程大昌曰:其属之之地,即朴素而节私欲者是也。
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临川王安石曰:不言守素而言见素,不言返朴而言抱朴,不言无私而言少私,不言绝欲而言寡欲。盖见素然后可以守素,抱朴然后可以返朴,少私然后可以无私,寡欲则致于不见所欲也。
陈象古曰:少私寡欲,绝弃之机要也。
黄茂材曰:至道无华,朴素而已。所见者素,其见无非道矣;所抱者朴,其抱无非道矣。私可以无,何少之云?欲可以绝,何寡之云?见素抱朴为上智言少私寡欲,所以诱进中下之士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