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大道废章第十八

大道废,有仁义。

御注曰: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。仁以立人,义以立我,而去道远矣。韩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,乃以仁义为定名,道德为虚位。老子之小仁义,其见小也。庄子所谓蔽蒙之民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仁义生乎不足,是犹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

颍滨苏辙曰:大道之隆也,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。道既废,而后仁必见矣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纯朴不残,孰为牺樽?白玉不毁,孰为圭璋?道德不废,安取仁义?

黄茂材曰: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老子方将摆去人累,而与造物者游,故不言仁义。非恶仁义,恶夫徇仁义而不知大道者。杨子云乃谓其搥提仁义,非也。老子虽不言仁,而好言慈;虽不言义,而好言果。果者,义之异名;慈者,仁之殊号。

程大昌曰:庄子曰:至德之世,上如标枝,民如野鹿,端正而不知以为义,相爱而不知以为仁。是故行而无迹,事而无传。夫至德之世,即大道未废之时也。端正相亲,其为仁义也大矣。特未立此名,则亦不著其迹,故道见而仁义不见焉耳。自有易以来,创法立则,凡阴阳刚柔之效乎事者,圣人因其实而命之曰:如是而为仁,如是而为义。仁义立而道之无者皆著于有。如元气播于阴阳,人知其为阴阳,而不复见其为元气矣。庄子固尝明言之矣,曰:道德不隐,安取仁义?由其言而推之,则分大道以为仁、义、信,其破全为散矣。

智慧出,有大伪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理势然也。

颍滨苏辙曰: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万物也,而以智慧加之,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。

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
颍滨苏辙曰:六亲方和,孰非孝慈?国家方治,孰非忠臣?尧非不孝,而独称舜,无瞽叟也。伊尹、周公非不忠也,而独称龙逄、比干,无桀、纣也。

黄茂材曰:六亲不和,而后舜以孝名。国家昏乱,而后比干以忠显。大道既裂,儒墨相攻,而后老子之书出,使天下常如太古鸿荒之世。吾知老子昩昩然莫知其影响,何书之可作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