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注

[南宋] 彭耜 著

视之不见章第十四
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抟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无形之形,天地以生,谓之夷。无声之声,五音以始,谓之希。无绪之绪,万端以起,谓之微。此皆先贤举其进道之方也。若夫能忘其视听,冥其循搏,混一都无,则至矣尽矣,不可以加矣。

颍滨苏辙曰:此三者,虽有智者莫能诘也,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。所谓一者,性也;三者,性之用也。人始有性而已,及其与物构,然后分裂四出,为视、为听、为触,日用而不知反其本,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。若推而广之,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。

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,此之谓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大象平夷,无色可见;大音希声,默不可听;冲妙无形,虚不可执。三者谓希、夷、微也,皆无质象,不可以器位分之,故复混为一,非视听、把执、击搏之能知,似隐似见,或存或亡,不可究诘,亦若万籁一风而异声,七窍同气而殊用,思不可推,言不可议者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夷则无色,故视之不见;希则无声,故听之不闻;微则无形,故搏之不得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随事强名。夫道一而已,故混而为一。

黄茂材曰:此章论真有也。真有虽有,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搏之不得,则近于无。老子虑夫人之溺于无而不知其有,于是为之别白而言曰,是道也,分之则为三,夷、希、微是也。合之则为一,混然者是也。是皆真有非无,人不能知之。乃谓老庄为虚无之学,岂足与语道哉!

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。

御注曰:形而上者,阴阳不测,幽而难知,兹谓至神,故不皎,皎言明也。形而下者,一阴一阳,辨而有数,兹谓至道,故不昩,昩言幽也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形色之物皆有涯分,惟道超然出于九天之表,处阳而不明,存乎太极之先,而不为高矣。使其学者居上,与日月齐照,而其光不皎,故曰其上不皎。沈然没于九地之外,处阴而不暗,流乎六极之下,而不为深矣。使其学者在下,与瓦甓同寂,而其明不昧,故曰其下不昧。

涑水司马光曰:皎,明也。道之升,万物以生而不可见;道之降,万物以息而未尝亡。

颍滨苏辙曰:物之有形者,丽于阴阳,故上皎下昧,不可逃也。道虽在上而不皎,在下而不昧,不可以形数推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忽焉在上,明而不曜;倏然在下,幽而不晦。

陈象古曰:皎,明白之称也。昧,隐暗之称也。不皎,谓道行于己,不自明其功也。不昧,谓道施于物,不可隐蔽于其理也。

黄茂材曰:此又论无之非无也。其在上也,人见其皎而非皎;其在下也,人见其昩而非昩。

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
御注曰:道之体若昼夜之有经,而莫测其幽明之故,岂貌像声色可得而形容乎?故复归于无物。

颍滨苏辙曰:绳绳,运而不绝也。人见其运而不绝,则以为有物矣,不知其卒归于无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绳绳兮绵绵不绝,运用无穷,不可得而形容,复归于无物。
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恍惚。

御注曰: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恍兮惚,其中有物;惚兮恍,其中有象。犹如太虚,含蓄万象,而不睹其端倪;犹如一性,灵智自若,而莫究其运用。谓之有而非有,谓之无而非无。若日月之去人远矣,以鉴燧求焉,而水火自至。水火果何在哉?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亦犹是也。

颖滨苏辙曰:状,其著也;象,其微也。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皆非无也。有无不可名,故谓恍惚。
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
御注曰:其始无首,其卒无尾,故迎之、随之,有不得而见焉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周流无端,故无首尾。

陈象古曰:不可致诘,故如是。

清源子刘骥曰:莫知其始,故迎之不见其首;莫知其终,故随之不见其后。

黄茂材曰:此又论无有之非无有也。既谓惚恍矣,乌有其首之可迎,乌有其后之可随?虽无其首与后也,谓无其中可乎?经曰:惚兮恍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,其中有物。其中何也?物与象是也。由此以言,无有之非无有可见矣。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御注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师天而无地者,或蔽于道之动而凭其强阳。师阴而无阳者,或溺于道之静而止于枯槁。为我者废仁,为人者废义,岂古之道哉?不可致诘而非有,是谓恍惚而非无。执之以驭世,则变通以尽利,鼓舞以尽神,而无不可者。此所谓自古以固存者欤?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古道者,无形无名,天地之原,万物之宗也。即视之不见、听之不闻之道也。老氏使其治身治世者,持执上古无为自然之道,制驭即今有为烦扰之俗,归乎淳风,复乎太始,使各正性命,不迁其德,是谓知道之纲纪也。

陆佃曰:能知古始,古者今之所出,始者,终之初。庄子所谓无端之纪是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緜古不移,道也。见机而作,事也。治身者,执古之道。谓人之灵物,与造化齐生,不泯不灭。今之有者,身也,受之于阴阳,得之于父母,贷一气以有生,本五行以成质,执守神用,摄御身形,是谓执古之道不失,御今之有不亏。古谓先天之道,始谓万物之宗。能知道者,是谓执物之纪而总之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体道之真以治身,绪余土苴以治天下国家,所以御今之有也。能知古始,则知道之大原,故是谓道纪。

黄茂材曰: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。时有古今,道无古今,故可执而御。谓道为非有,可乎哉?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、太极,此五太者,时之所谓古,而道之所谓始。人能知之,可以为道之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