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解

[南宋] 董思靖 著

右四十章
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
道非形声,不可见闻。惟上士所禀纯静,见识超越,故一闻无疑,如空即空,造次不违。中士之见,可上可下,故或信或疑;下士则智不足以明,信不足以守,庄子所谓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,故大笑之也。

故建言有之:

谓古之立言者有曰。下文皆勤行之状也。

明道若昧,

惟照了精微,故遗形去智,而含光不耀也。

夷道若颣。

夷,平也。颣,卢对切,丝之不匀也。高下俱融,与物无际。然以俗观之,则若有节颣,而不可取以为用也。

进道若退,

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无为,故若退也。

上德若谷,

上德不德,若谷之虚。

大白若辱,

忘色相者能纳污也。

广德若不足,

广而有所限量,则非广矣。惟德至广而不自以为足,故能广也。

建德若偷。

潜修密行,立德而不自衒也。玄纲论云:功阴则能全。亦此意也。

质真若渝。

渝,羊朱切,变也。质真,纯素也。惟文质兼备,则不执于一,故随物变而内不失其真,外若渝也。

大方无隅,

隅者,角地也。大方无畛域之可穷,故无隅。

大器晚成。

积之久者发必洪,故大器则不速成。

大音希声。大象无形。道隐无名。

经云:听之不闻名曰希。故大音希声。经云:无象之象,故大象无形。此虽超乎视听之表,然而冥冥之晓,无声之和,亦何尝不昭昭然于见闻之间哉!是皆中士之所以若存若亡,而下士之所以大笑也。此十二者,乃道之或隐或显,寓于事物者也。而道之大全,则隐于无名焉。

夫惟道,善贷且成。

贷,施与也。成,谓物赖之以成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