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三
后学董思靖集解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
御注曰:孔子不居其圣,乃所以有德。○体道而有得于己之谓德。○王顾等云:有德则遣其失,不德则遣其得。
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拳拳服膺而不敢失,是未能化者也,故于上德为有间矣。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。
以者,用也,谓无用于为也。下同。上德者,至德也,无为而已。
下德为之而有以为,
此必思而后得,必勉而后中,乃行而未至者之事也。以其尚滞于有为,故未能全乎至道。此皆释其所以为上德下德之分也。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
仁者心之德,爱之理,专言之则可包四者,此非指统体之仁而言,故于上德为有差等。然仁者静,虽为之而无用于为也。
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义者事之宜,而有割截之意,故次焉。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仍之。
礼者,天理之节,文人事之仪,则实以忠信为本而尚繁,文则末也。今曰为之,则是徒其文以强之,有不肯从,则继之以攘臂,而末流有不胜其弊矣。老子时当尚文之极,故独言之也切,盖欲以无为自然之道化斯民也。此三者只言上,而下者已不足言矣。攘臂,谓攘除衣袂以出臂也。仍,继也。○温公云:仍,引也,字或作扔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道体混然,乃天地人物之所公共也。人体是理而得诸己,无待于外之谓德,初非道之外别有所谓德也。但既谓之德,则有上下伦下之分,乃不若道之徧该,故不德则德之至,而全体是道矣。若夫执而有之,则下德之未能化,而失乎道之全也,故曰:失道而后德。关尹子曰:彼可得者,名德不名道是也。盖德之名显则道之名泯,仁之名显则德之名泯,愈趋愈下,而所尚亦愈偏矣。庄子曰:道隐小成,信哉!
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。
徇文之极,故其本质漓,而末流则乱之所由生。孔子所以欲从先进,皆此意也。
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也。
此用智者之事也。谓役智以求明,或臆度而屡中,然终不能以周知,适所以蔽其自然之明觉,乃愚之始也。孟子亦曰:所恶于智者,为其凿也。盖蔽于华藻,则不能全大道之纯素,非愚而何?
是以大丈夫
有高世之见而不徇流俗者,谓之大丈夫。
处其厚不处其薄,居其实不居其华,故去彼取此,
处、去,并上声。盍亦反其本矣?○文定曰:世人视止于目,听止于耳,思止于心,故乐其有得于下而迷其上,喜薄而遗厚,采华而弃实,自非大丈夫,孰能去彼取此哉?
右三十八章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,其致之一也。
夫一即道也,自古固存,故云昔也。凡物各具而道未尝异,故曰一也。天以之清,地以之宁,神以灵,谷以盈,万物以生,侯王以贞。其各能致乎当然之分者,皆一之所为也。温公曰:以事言之,常久不已,所谓一也。
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发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。
蹶,其月切,颠仆也。天之所以清明而职生覆,地之所以宁止而职持载者,得一也。苟无以清宁,则必有缺裂震发之变,由失一也。然一未尝失,故云将恐,盖致疑之辞也。且一之为物,无去无来,奚得丧哉?直气数之或余或缩,莫能称是一之所为耳。故阴阳书曰:天裂者,阳气之不足,君德之衰微;地震者,阴气之有余,臣道之失职。如晋惠帝元康中,天裂数丈,殷然有声;周幽王二年,三川震,岐山崩。盖此类也。乃至神所以谓之神者,以其灵而已。而其所以灵,则得一而已。苟无以灵,则是其灵已息矣。歇,息也。谷无以盈,则不能受而应,亦有所穷矣,故曰竭也。万物则资一以生,失之则灭。侯王无以贞,则是失道,不能以自安,而国家不可保矣。虽然,一非无也,特外邪客气或有以蔽其正尔。首言天者,形之大也;终言王者,天地民物之主也。惟王能全其一以为天下正,则天地位而万物育矣。○碧虚子曰:会归戒于王侯是也。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此其以贱为本邪?非乎?
谷,美也。邪,音耶。○文定曰:夫一果何物哉?视之无形,执之不得,亦天下之至微,此所谓贱且下也。侯王以孤、寡、不谷自称,言得一以为之本也。
故致数誉无誉。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琭,音禄,玉貌。珞,字当作硌,音洛,石貌。数,入声,速也。谓不能牧谦,以贱为本,而欲速致贵高之誉者,是数誉也。如此则过情之誉暴集,无实之毁随至,是无誉也。然亦复不欲如玉之贵而不能贱,石之贱而不能贵也。盖惟不倚于一物,则不可得而毁誉贵贱矣。此苟非得一者,孰能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