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解

[南宋] 赵秉文 著

视之不见章第十四

视之不见名曰夷;听之不闻名曰希;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
视之而见者,色也,所以见色者,不可见也。听之而闻者,声也,所以闻声者,不可闻也。搏之而得者,触也,所以得触者,不可得也。此三者,虽智者不能诘也,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。所谓一者,性也;三者,性之用也。人始有性而已矣,乃其与物搆,然后分裂四出,为视、为听、为搏,日用而不知,反其本   而为一,则日远矣。若推而广之,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。首楞严有云: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,此之谓也。赵曰:曰夷、曰希、曰微、曰一,皆道之强名,道体之妙,心困焉而不能知,口辟焉而不能言,岂可以视听搏取也哉?世人视不过色,听不同声,非真知也。若能无见之见,见不以目而以耳,无闻之闻,闻不以耳而以目,则眼如耳,耳如鼻,六根互用,此庄子所谓气听,列子所谓视听。不以耳目,则混而为一矣。

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。

物之有形者,皆丽于阴阳,故上皎下昧,不可逃也。道虽在上而不皎,在下而不昧,不可以形数推之。陆曰:上与日月同光,其光不皎;下与瓦砾同寂,其明不昧。

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
绳绳,运而不绝也。人见其运而不绝,则以为有物矣,不知其卒归于无物也。
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
状其著也,象其微也,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皆非无也。有无不可名,是谓惚恍。陆曰:绳绳然运行而不绝,不可得而名之,虽千变万化,复归于无物。然道体真精,本非无物,但不可以视听抟执而得之,故谓之无质之状,无形之象。言其状则惚然若无,言其象则恍然若有。
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
道无所不在,故无前后可见。陆曰:莫知其始,故迎之不见其首;莫知其终,故随之不见其后。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古者物之所从生也,有者物之今,则无者物之古也。执其所从生,则进退徐疾在我矣。陆曰:唯能执古无为之道,御今有为之名者,乃可还淳反朴,复于太古之初。能知古之淳朴,斯乃大道之纪纲。吕曰:所谓古者,非异于今也,以知古之所自始也。所谓今者,非异于古也,以知今之所从来也。诚知古之所自始,则知今之所从来。始无所自,来无所从,此所谓无端之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