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集解

[南宋] 赵秉文 著

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一

赵学士集解

道可道章第一

道可道,非常道。

莫非道也,而可道者不可常。今夫仁义礼智,此道之可道者,不可道。仁不可以为义,礼不可以为智。可道则不可常,不可道则能常。然后在仁为仁,在义为义,在礼为礼,在智为智。可道不常,而道不变。不可道之能常如此。

名可名,非常名。

道不可道,而况可得而名之乎?凡名,皆其可道者也。名既立,则方圆曲直之不同,不可常矣。严遵君平曰:有名,非道也,无名,非道也,有为,非道也;无为,非道也。无名而无所不名,无为而无所不为。
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
自其无名,形而为天地,天地位而名始立;播而为万物,万物道而名不胜用。所以无名者,道之体,而有名者,道之用也。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。入于众有而常无,将以观其妙也;体其至无而常有,将以观其徼也。若夫行于其徼而不知其妙,粗而不神矣;流于其妙而不知其徼,精而不通矣。司马君实曰:名天地之始曰无,名万物之母曰有。王雱曰:有无同体。始母之言,亦筌蹄也。王弼以为有欲以观其徼,苟为有欲矣,则将沉溺转徙于  物,又何徼之能观乎?未有天地,孰得而名之哉?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然后万物生焉,故有名万物之母。庄子云:老氏建以常无有。不立一物,兹谓常无;不废一物,兹谓常有。常无在理,其上不皎,天下之至精也,故观其妙;常有在事,其下不昧,天下之至变也,故观其徼。弃有则著空,徇末则忘本,是以大智并观焉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以形而言,有无则信两矣,安知无运而为有,有复而为无,未尝不一哉!其名虽异,其本则一,知本之一也则玄矣。凡远而无所至极者,其色必玄,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。太平光师曰:有对则名。
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玄玄则极矣,然犹有知玄之心在焉,玄之又玄,则尽矣,不可以有加矣,众妙之门所从出也。光曰:忘玄之玄,则曰玄玄。赵秉文曰:此章明重玄之极致,非但可道非道,不可道亦非道。庄子云语默皆不足以尽道。非但道常无名,有名无名,亦不足以尽道。无名者,道之似也。常无者,佛氏所谓真空也。常有者,佛氏所谓妙有也。有无皆不足以尽道,故又寄之重玄。政和曰:玄者,天之色,色之所色者彰矣,而色色者未尝显。玄之又玄,所谓色色者也。玄妙之理,万物俱有,天之所以运,地之所以处,人之所以灵,百物之所以昌,皆妙也,而皆出于玄,故曰众妙之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