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

[唐] 李隆基 著

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

昔之得一者,

疏:昔,往古也。一者,冲和之气也。称为一者,以其与物合同,古今不二,是谓之一。故易繋辞曰:阴一阳之谓道。盖明道气在阴与阴合一;在阳与阳合一尔。言昔得者,将明原始要终,抑末归本,故引昔得以证今得。得一之敷,略于下文。

天得一以清,

疏:气象之大者,莫大乎乾元,故先标之为得之首。纯阳之气,由得一,故能穹窿广覆,资始万物尔。

地得一以宁,

疏:形质之大者,莫大乎坤仪。纯阴之质,由得一故,故能盘礴厚载,资生万物尔。

神得一以灵,

疏:神者,妙万物以为言。由得一故,故能通变无方,不可形诘尔。

谷得一以盈,

疏:水注川为溪,注溪为谷。言谷得故能泉源流,润满不竭尔。

万物得一以生,

疏:物者,通该动植,有譀无情,总谓之物。得冲气故,故能生成运动而不歇灭。

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

疏:侯王,人主也。侯者,五等之爵。王者,万乘之主。言侯王得,故能永有天下,无思不服,而为天下正平也。本或作贞字者,贞即正也。

其致之。

疏:此总释前义,而生后文。致,得也。言天之清澄,地之宁静,神之灵变,谷之盈满,物之生成,侯王之正平者,何以致其然耶?皆得道之妙用尔。此明得道之为益,下文明失道之为损尔。

天无以清将恐裂,

疏:无以者,致诚之辞。以,甩也。夫矜存者丧,执得者失。言天得道用以致清浮。若不守道冲和,而但衿甩其清,将恐至于破裂,不成象也。

地无以宁将恐发,

疏:言地得道甩而致宁静,当须忘其宁静。若矜甩其宁,将恐至于发泄,不成彤也。

神无以灵将恐歇,

疏:言神得道甩而能灵变无方,当须忘其精灵。若矜甩其灵,将恐至于歇绝,不能妙用也。

谷无以盈将恐竭,

疏:言谷得道甩而能虚受,当须忘其盈满。若矜用盈满,将恐至于枯竭,不能流润。

万物无以生将恐灭,

疏:言万物得道甩而能生成,当须忘其生。若矜而有之,将恐至于死灭,不为生灵也。

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。

疏:蹶,颠仆也。言侯王得道之甩而能为天下之主,当须忘其尊崇,谦以自牧。若矜其尊贵,将恐至于颠仆,不能正定天下也。注云:圣教垂代,本为生灵踓,远举天地之清宁,而会归侯王守雌用道也。书云:天生万物,唯人为灵,元后作人父母。是知圣教所属,在乎人踓始诫天地使忘清宁之功,终诫侯王无矜化育之德。用谦之道,具如下文。
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
疏:贵高斥侯王,贱下谓黎庶。言侯王因黎庶而得贵,是知贱下为贵高之本基也。书曰:人唯邦本,本固则邦宁。人君务谦聚人,可谓固邦人本。注云:令乐其恺悌之化者,诗云:恺悌君子,人之父母。恺,乐也。悌,易乜。言君子有乐易之德,爱餋于人,故百姓思之,如子之于母也。若为德反是,则人离散矣。

是以侯王自谓孤、寡、不谷,此其以贱为本邪韭乎?

疏:是以者,结前义也。侯王自谓孤、寡、不谷者,左氏春秋云:孤与二三臣悼心失图是也。称寡人者,即先君以寡人为贤之例是也。又按礼无父称孤,无夫曰寡。谷,善也;不谷,犹不善也。凡此三名,人之所鄙,而侯王以为称首者,盖谦以自牧,不衿其尊也。此其以贱为本邪者,言若此,岂韭以贱为本韭乎?者,假问之辞。答云:实是以贱为本尔。

故致敷与无舆。

疏:故者,仍上之辞也:前明侯王因贱得贵,贵无定相,其理难明,故借敷舆以比之。极舆之敷,竟无舆名,乃是轮辕假合为舆之名。本以喻侯王,敷侯王之贵,竟无贵名,乃是贱下假借为侯王之贵。本轮辕为舆本,当存本则有舆,亡本则无舆。贱为贵本,当存本则有位,亡本则无位。言此者,欲戒侯王爱养下人,不弃惸独尔。

不欲琭琭如玉,硌硌如石。

疏:夫玉贵而石贱。如玉者,自贵也;如石者,自谦也:侯王既以贱为本,故不欲琭琭如玉,而自尊贵,当须硌硌如石,以守谦卑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