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下知章第十七
太上,下知有之。疏:太上者,淳古之君也。谓为太上者,尊之也。言太上之君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臣下但知上有君,尊之如天,大而在上,被四时生育之美,不知何以称其德,故云下知有之。
其次亲之誉之。
疏:太上之君殁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施教行善,仁及百姓,故亲之。柔弱致平,功高天下,故誉之。亲誉生前人之迹,矫徇为后代之患。故庄子曰:吾语汝,大乱之本,必生尧、舜之间,何乜以其迹存乎千载之后故尔。
其次畏之、侮之。
疏:黄帝、尧、舜氏殁,下及三王五霸,浸以凌迟,严刑峻制,故畏之。明不能察,故侮之。下议罪而求功,上赏奸而生诈,相蒙若此,可谓寒心。
信不足,有不信。
疏:此覆释畏之也。百姓畏君之刑法,侮君之教令者,皆为君信不足于下,故今下有此不信之人尔。
犹其贵言,
疏:此覆释亲之誉之也。百姓所以亲爱君之善行,称誉君之功业者,由君有德教之言,故贵重君言而称誉之尔。古犹字与由通用。
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
疏:此覆释太上下知也。夫淳朴不残,孰为牺樽?道德公行,亲誉焉设?故太上之代,下忘帝力。适今功成事遂,百姓皆以为自然合尔,不知所以亲誉报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