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

[唐] 李隆基 著

视之不见章第十四

视之不见,名曰夷。听之不闻,名曰希。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

疏:此明道也。夫视之者,以色求道;听之者,以声求道;抟之者,以形求道。道韭色声形法,故求竟不得。以不得,故欲谓之无。乃于无色之中,能应众色;无声之中,能和众声;无形之中,能状众形。是无色之色,无声之声,无形之形,故谓之希微夷。希微夷者,谓明道而韭道也。夷,平易。乜希者,声之微妙也。抟,执持也。

此主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
疏:三者,夷也、希也、微也。致,得也。诘,责也。混,同也。妙本微妙,精一难名。声色形法,焉得诘责?欲以色声形诘,但得希微尔。谓三也。三者假名,欲明道,用道非色声形等,则混为矣。

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。

疏:皎,明也。昧,暗也。夫形质之物,皆有定方。在上者则明,在下者则暗。唯妙本惚恍,不可定名,则在上亦不明,在下亦不昧,而能上能不,能明能暗,非天下之至顺,其孰能与于此乎?

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
疏:绳绳者,运动不绝之意也。妙本生化,运动无穷,生物之功,强名不得。物物而不物,生生而不生,寻责则妙本淇然未曾有物,故云复归于无物乜。
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为惚恍。

疏:状,形状也。象,物象也。言妙本混成,本无形质,而万化资禀,品物流形,斯可谓有无状之形状,有无物之物象。不可名之为有,亦不可格之于无。无有难名,故谓之惚恍。
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
疏:至精无形,至大不可围,故迎之者不见其首,随之者不见其后。无者则无始,无后即无终,无始无终,故非随迎所得也。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
疏:此明古先帝王常以无为道化,以化于人。故戒今能执守古之所行无为之教,以御理今之有为之事,则不言而化矣。

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疏:前云执古之道,将引之使行。此云能如古始,明道行必化。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,无为而理,当抱守亳朴,爰清爰静者,是知无为之理,是道之网纪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