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谷子

[战国] 鬼谷子 撰 · [南朝梁] 陶弘景 注

附录

说苑善说篇引鬼谷子曰:“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,难矣。说之不行,言之不从者,其辨之不明也;既明而不行者,持之不固也;既固而不行者,未中其心之所善也。辨之明之,持之固之,又中其人之所善,其言神而珍,白而分,能入于人之心,如此而说不行者,天下未尝闻也。”

史记太史公自序云:“故曰:圣人不朽,时变自守。”索隐曰:“此出鬼谷子,迁引之以成其章,故称故曰也。”

史记田世家索隐引鬼谷子云:“田成子杀齐君,十二代而有齐国”。

太平御览治道部引鬼谷子曰:“事圣君,有听从,无谏诤;中君有谏诤,无谄谀;事暴君,有补削,无矫拂。”

又曰:“君得名,则群臣恃之。”

意林引鬼谷子曰:“人动我静,人言我听,能固能去,在我而问。知性则寡累,知命则不忧,忧累去则心平,心平而仁义著矣。”

又曰:“以备养民,犹草木之得时;以仁化人,犹天生草木以雨润泽之。”

文选注:“鬼谷子序曰:‘周时有豪士隐于鬼谷者,自号鬼谷子,言其自远也。然鬼谷之名,隐者通号也。’”

太平御览礼仪部:“鬼谷子曰:‘周有豪士,居鬼谷,号为鬼谷神生。苏秦、张仪往见之。’先生曰:‘吾将为二子陈言至道,子其齐戒,择日而学。’后仪、秦齐戒而往。”

晁公武读书志尹知章叙:“秦、仪复往见,先生乃正席而坐,严颜而言,告二子以全身之道。”

史记苏秦列传索隐曰:“乐壹注鬼谷子书云:‘苏秦欲神秘其道,故假名鬼谷。’”

史记苏秦列传:“苏秦东师事于齐,而习之于鬼谷先生”。徐广曰:“颍川阳城有鬼谷,盖是其人所居,因为号。”骃案:风俗通义曰:“鬼谷先生,六国时从横家。”索隐曰:“鬼谷,地名也。扶风池阳、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,盖是其人所居,因为号。”○集解:“鬼谷子有揣摩篇也。王劭云:“揣情、摩意,是鬼谷之二章名,非为一篇也。”法言云:“仪、秦学乎鬼谷术。”

论衡:“答佞萹:“苏秦、张仪从横习之鬼谷先生,掘地为坑,曰:“下说令我泣出,则耐分人君之地。”苏秦下说,鬼谷先生泣下沾襟。”又明雩萹:“苏秦、张仪悲说坑中,鬼谷先生泣下沾襟。”

王嘉拾遗记曰:“张仪、苏秦二人,递剪发以相活,或佣力写书,行遇圣人之文,无以题记,则以墨书于掌中及股里,夜还,折竹写之。二人假食于路,剥树皮为囊,以盛天下良书。每息大树之下,假息而寐。有一先生问曰:“二子何勤苦若是?”而仪、秦共与言论,曰:“子是何人?”答曰:“吾死生于山谷,世论谓余归谷子也。”秦、仪后游学,复逢归谷子,乃请其学术,则教以干世俗之辩,乃探胸中韦秩三卷书,言辅时之事,故仪、秦学之以终身也。古史考云:仪、秦受术鬼谷先生,归之,声与鬼相乱故也。

金楼子曰:“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,因遣徐福入海,求金菜玉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