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揵第三
揵者,持之令固也。言上下之交,必内情相得,然后结固而不离。
君臣上下之事,有远而亲,近而疏。
道合则远而亲,情乖则近而疏。
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。
非其意,则就之而不用;顺其事,则去之而反求。
日进前而不御,遥闻声而相思。
分违,则日进前而不御;理契,则遥闻声而相思。
事皆有内揵,素结本始。
言或有远之而相亲,去之反求,闻声而思者,皆由内合相待,素结其始,故曰“皆有内揵,素结本始”也。
或结以道德,或结以党友,或结以财货,或结以采色。
结以道德,谓以道德结连于君,若帝之臣,名为臣,实为师也。结以党友,谓以友道结连于君,王者之臣,名为臣也,实为友也。结以货财,结以采色,谓若桀纣之臣费仲、恶来之类是也。
用其意,欲入则入,欲出则出,欲亲则亲,欲疏则疏,欲就则就,欲去则去,欲求则求,欲思则思。
自入出己下八事,皆用臣之意,随其所欲,故能固志于君,物莫能间也。
若蛈母之从其子也,出无间,入无朕,独往独来,莫之能止。
蚨母,螲𬠅也,似蜘蛛,在穴中,有盖。言蚨母养子,以盖覆穴,出入往来,初无间眹,故物不能止之。今内揵之臣,委曲从君,以自结固,无有间隙,亦由是也。
内者,进说辞;揵者,揵所谋也。
说辞既进,内结于君,故曰“内者,进说辞”也。度情为谋,君不持而不舍,故曰“揵者,揵所谋”也。
故远而亲者,有阴德也;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。
阴德,谓阴私相德也。
就而不用者,策不得也;去而反求者,事中来也。
谓所言当时未合,事过始骇,故曰“中来”。
日进前而不御者,施不合也;遥闻声而相思者,合于谋,待决事也。
谓所行合于己谋,待之以决其事,故曰“遥闻声而相思”也。
故曰:“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;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。”
言不得其情类而说之者,必北辕回楚,陈轸游秦,所以见非逆也。
得其情乃制其术。
得其情,则鸿遇长风,鱼緃大壑,沛然莫之能御,故能制行其术也。
此用可出可入,可揵可开。
此用者,谓其情也。则出入自由,揵开任意也。
故圣人立事,以此先知而揵万物。
言以得情立事,故能先知可否。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,皆由得情也。
由夫道德、仁义、礼乐、计谋。
由夫得情,故能行其仁义、道德以下事也。
先取诗书,混说损益,议去论就。
混,同也。谓先考诗书之言,以同己说,然后损益时事,议论去就也。
欲合者用内,欲去者用外。
“内”谓情内。“外”谓情外。得情自合,失情自去,此盖理之常也。
外内者必明道数,揣策来事,见疑诀之。
言善知内外者,必明识道术之数,预揣来事,见疑能决也。
策无失计,立功建德。
既能明道术,故策无失计。策无失计,乃可以立功建德也。
治名入产业,曰揵而内合。
理君臣之名,使上下有序;入赋税之业,使远近无差。上下有序,则职分明;远近无差,则徭役简。如此则为国之基,故曰“揵而内合”也。
上暗不治,下乱不窹,揵而反之。
上暗不治其任,下乱不窹其萌。如此天下无邦,域中旷主。兼昧者可行其事,侮己者由是而兴,故曰“揵而反之”。
内自得而外不留,说而飞之。
言自贤之主,自以所行为得,而外不留贤者之说。如此者,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,以钓观其心也。
若命自来,己迎而御之。
君心既善己,必自有命来召己。既迎而御之,以行其志。
若欲去之,因危与之。
翔而后集。意欲去之,因将危与之辞矣。
环转因化,莫之所为,退为大仪。
去就之际,反复量宜,如员环之转,因彼变化,虽傍者莫知其所为。如是而退,可谓全身大仪。仪者,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