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子(慎子内外篇)

[战国] 慎到 撰 · [明] 慎懋赏 校

慎子逸文

行海者坐而至𧻗,有舟也;行陆者立而至秦,有车也。秦、越远途也,安坐而至者,械也。谚云:“不聪不明,不能为王;不瞽不聋,不能为公。”海与山争水,海必得之。

礼从俗,政从上,使从君。国有贵贱之礼,无贤不肖之礼;有长幼之礼,无勇怯之礼;有亲疏之礼,无爱憎之礼也。河之下龙门,其流驶如竹箭,驷马追弗能及。

有虞之诛,以𢄐巾当墨,以草缨当劓,以菲履当刖,以艾𫖒当宫,布衣无领当大辟,此有虞之诛也。斩人肢体,凿其肌肤,谓之刑。画衣冠,异章服,谓之戮。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,当世用刑而民不从。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,足能行而相者导进,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故无失言失礼也。

尧让许由,舜让善卷,皆辞为天子,而退为匹夫。折券契,属符节,贤不肖用之。

鲁庄公铸大钟,曹刿入见曰:“今国褊小而钟大,君何不图之?”

公输子巧用材也,不能以檀为瑟。孔子曰:“邱少而好学,晚而闻道,以此博矣。”

孔子曰:“有虞氏不赏不罚,夏后氏赏而不罚,殷人罚而不赏,周人赏且罚。”罚,禁也。赏,使也。

燕鼎之重乎千钧,乘于吴舟则可以济,所托者浮道也。君臣之间,犹权衡也。权,左轻则右重,右重则左轻,轻重迭相橛,天地之理也。

饮过度者生水,食过度者生贪。

劲而害能则乱也,云能而害无能则乱也。

弃道术,舍度量,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,谁子之识能足焉?

多贤不可以多君,无贤不可以无君。

兽伏就秽。

夫德,精微而不见,聪明而不发,是故外物不累其内。

大道所以使贤,无奈不肖何也;所以使智,无奈愚何也。若此,则谓之道胜矣。

趋事之有司,贱也。

久处无过之地,则世俗听矣。

众之胜寡,必也。

两贵不相事,两贱不相使。

家富则疏族聚,家贫则兄弟离。非不相爱,利不足相容也。

苍颉在庖牺之前。

为毳者,患涂之泥也。

昼无事者夜不梦。

田骈名广。

桀、纣之有天下也,四海之内皆乱,关龙逄、王子比干不与焉,而谓之皆乱,其乱者众也。尧、舜之有天下也,四海之内皆治,而丹朱、商均不与焉,而谓之皆治,其治者众也。

夏箴曰:“小人无兼年之食,遇天饥,妻子非其有也;大夫无兼年之食,遇天饥,臣妾舆马非其有也。”戒之哉!

与天下于人,大事也,煦煦者以为惠,而尧舜无德色;取天下于人,大嫌也,洁洁者以为污,而汤武无愧容。惟其义也。

日月为天下眼目,人不知德;山川为天下衣食,人不能感。有勇不以怒,反与怯均也。小人食于力,君子食于道,先王之训也。故常欲耕而食天下之人矣,然一身之耕,分诸天下,不能人得一升粟,其不能饱可知也;欲织而衣天下之人矣,然一身之织,分诸天下,不能人得尺布,其不能煖可知也。故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,通圣人之言而究其旨。上说王公大人,次匹夫徒步之士。王公大人用吾言,国必治;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,行必修。虽不耕而食饥,不织而衣寒,功贤于耕而食之、织而衣之者也。

法者,所以齐天下之动,至公大定之制也。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,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,士不得背法而有名,臣不得背法而有功。我喜可抑,我忿可窒,我法不可离也;骨肉可刑,亲戚可灭,至法不可阙也。善为国者,移谋身之心而谋国,移富国之术而富民,移保子孙之志而保治,移求爵禄之意而求义,则不劳而化理成矣。始吾未生之时,焉知生之为乐也?今吾未死,又焉知死之为不乐也。故生不足以使之,利何足以动之;死不足以禁之,害何足以恐之。明于死生之分,达于利害之变,是以目观玉辂琬象之状,耳听白雪清角之声,不能以乱其神;登千仞之溪,临猿眩之岸,不足以淆其知。夫如是,身可以杀,生可以无,仁可以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