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戴礼记卷第七
五帝德第六十二
帝系第六十三
劝学第六十四
五帝德第六十二
宰我问于孔子曰:“昔者予闻诸荣伊令,黄帝三百年。请问黄帝者人邪?抑非人邪?何以至于三百年乎?”
孔子曰:“予!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可胜观邪?夫黄帝尚矣,女何以为?先生难言之。”
宰我曰:“上世之传,隐微之说,卒业之辨,暗昏忽之意,非君子之道也,则予之问也固矣。”
孔子曰:“黄帝,少典之子也,曰轩辕。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彗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治五气,设五量,抚万民,度四方。教熊罴貔豹虎,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。三战,然后得行其志。黄帝黼黻衣,大带,黼裳,乘龙扆云,以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故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榖屮木,故教化淳鸟兽昆虫,历离日月星辰,极畋土石金玉,劳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生而民得其利百年,死而民畏其神百年,亡而民用其教百年,故曰三百年。”宰我请问帝颛顼。
孔子曰:“五帝用记,三王用度。女欲一日辨闻古昔之说,躁哉予也。”
宰我曰:“昔者,予也闻诸夫子曰:“小子无有宿问。”
孔子曰:“颛顼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也,曰高阳。洪渊以有谋,疏通而知事,养材以任地,履时以象天,依鬼神以制义,治气以教民,洁诚以祭祀。乘龙而至四海,北至于幽陵,南至于交趾,西济于流沙,东至于蟠木。动静之物,大小之神,日月所照,莫不祗励。”宰我曰:“请问帝喾。”
孔子曰:“玄嚣之孙,𫊸极之子也,曰高辛。生而神灵,自言其名。博施利物,不于其身。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顺天之义,知民之㥯。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。取地之财而节用之,抚教万民而利诲之,历日月而迎送之,明鬼神而敬事之。其色郁郁,其德嶷嶷。其动也时,其服也士。春夏乘龙,秋冬乘马,黄黼黻衣,执中而获天下,日月所照,风雨所至,莫不从顺。”宰我曰:“请问帝尧。”
孔子曰:“高辛之子也,曰放勋。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富而不骄,贵而不豫,黄黼黻衣,丹车白马。伯夷主礼,龙忧教舞,举舜、彭祖而任之,四时先民治之。流共工于幽州,以变北狄;放𬴐兜于崇山,以变南蛮;杀三苗于三危,以变西戎;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。其言不贰,其德不回,四海之内,舟舆所至,莫不说夷。”宰我曰:“请问帝舜。”
孔子曰:“𫊸牛之孙,瞽叟之子也,曰重华。好学孝友,闻于四海;陶家事亲,宽裕温良,教敦而知时,畏天而知时,畏天而爱民,恤远而亲亲。承受大命,依于倪皇,睿明通知,为天下王。使禹敷土,主明山川,以利于民;使后稷播种,务勤嘉榖,以作饮食;义和掌历,敬授民时;使益行火,以辟山菜;伯夷主礼,以节天下;𧃍作乐,以歌籥舞,和以钟鼓;皋陶作士,忠信疏通,知民之情;契作司徒,教民孝友,敬政率经。其言不惑,其德不慝,举贤而天下平。南抚交阯、大教、鲜支、渠庾氏羌,北山戎、发、息慎,东长、鸟夷、羽民。舜之少也,恶顇劳苦,二十以孝闻乎天下,三十在位,嗣帝所,五十乃死,葬于苍梧之野。”宰我曰:“请问禹。”
孔子曰:“高阳之孙,鲧之子也,曰文命。敏给克济,其德不回,其仁可亲,其言可信。声为律,身为度,称以上士;亹亹穆穆,为纲为纪。巡九州,通九道,陂九泽,度九山。为神主,为民父母。左准绳,右规矩,履四时,据四海,平九州,戴九天,明耳目,治天下。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,举干戈以征不享、不道、无道之民。四海之内,舟车所至,莫不宾服。
孔子曰:“予,大者如说,民说至矣。予也非其人也。”
宰我曰:“予也不足诚也,敬承命矣。”
他日,宰我以语人。有为道诸夫子之所,孔子曰:“吾欲以颜色取人,于灭明邪改之;吾欲以语言取人,于予邪改之;吾欲以容貌取人,于师邪改之。”宰我闻之,惧,不敢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