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大传

[西汉] 伏胜 撰 · [东汉] 郑玄 注 · [清] 陈寿祺 辑校

多士

古者百里之国,三十里之遂,二十里之郊,九里之城,三里之宫;七十里之国,二十里之遂,九里之郊,三里之城,一里之宫。五十里之国,九里之遂,三里之郊,一里之城,以城为宫。遂郊之门执禁,以讥异服,讥异言。注:“玄或疑焉。周礼:‘匠人营国,方九里’,谓天子城也。今大国九里,则与天子同。春秋传曰:‘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’”以此推说,小国大都之城方百步,中都之城六十步,小都之城三十二步,三分之一,非也。然则大国七里之城,次国五里之城,小国三里之城焉,为近可也。或者天子实十二里之城,诸侯大国九里,次国七里,小国五里。

天子之堂,广九雉,三分其广,以二为内,五分内以一为高,东房、西房、北堂各三雉。公、侯七雉,三分其广,以二为内,五分内,以一为高,东房、西房、北堂各二雉。伯、子、男五雉,三分其广,以二为内,五分内,以一为高,东房、西房、北堂各一雉。士三雉,三分其广,以二为内,五分内,以一为高。有室,无房、堂。注:“广,荣间相去也,雉长三丈。内,堂东、西序之内也。高,穹高也。今士礼有房,此云无房、堂也。”其桷,天子斲其材而砻之,加密石焉;大夫达棱;士首本;庶人到加。注:“砻,砺之也。密石,砥之也。棱,菱也。”天子贲庸,注:“贲,大也。墙谓之庸。大墙,正直之墙。”诸侯疏杼,注:“疏,犹衰也。杼,亦墙也。言衰杀其上下,不得正直。”大夫有石材,注:“柱下礩也。”庶人有石承。注:“当柱下而已,不外出为饰也。”

案曰:汉书鼌错传:“家有一堂二内。”张晏注:“二内,二房也。”论衡别通篇:“富人之宅,以一丈之地为内。贫人之宅,亦以一丈为内。”此与大传说“内”之义甚明。王伯申侍郎经义述闻曰:诗唐风山有枢篇:“子有廷内”,大雅抑篇:“洒扫廷内”,廷谓中廷,内谓堂与室也。周官寺人:“王之正内五人。”夏小正:“传曰:燕操泥而就家,入人内。”此皆兼堂室而言之者也。尚书大传:“天子堂广九雉,三分其广,以二为内,二分其内,以一为高。”汉书鼌错传:“家有一堂二内。”史记封禅书:“有芝生殿房内中。”续外戚世家:“女亡匿内中床下。”论衡:“以一丈之地为内。”吉验篇曰:“光武帝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。”此皆专指室而言之者也。案又曰:礼记礼器郑注:“宫室之饰,士首本,大夫达棱,诸侯斲而砻之,天子加密石焉。”正义引礼纬合文嘉云:“大夫达棱,谓斲为四棱,以达两端。士首本者,士斲去木之首本,令细与尾头相应。”尚书大传所言“天子斲其材而砻之”云云,本之国语晋语,又与礼纬合也。然郑君注大传,以“菱”训“棱”,与孔异义。案:大传“庶人到加”,“到”,古“倒”字。“加”,当为“茄”。尔雅:“荷,芙蕖,其茎茄,其本蔤。”文选西京赋曰:“蒂倒茄于藻井,披红葩之狎猎。”鲁灵光殿赋曰:“圆渊方井,反植荷蕖。”景福殿赋曰:“茄蔤倒植,吐被芙蕖。”魏都赋曰:“绮井列疏以悬蒂,华莲垂葩而倒披。”李善引薛综西京赋旧注曰:“以其茎倒植于藻井,其华下向倒披。”又引风俗通曰:“今殿作天井。井者,东井之象也。”淮南子本经训:“木巧之饰,菱杼𬘝抱。”高诱注:“菱杼,采实𬘝戾也。抱,转也。皆壮采相衔貌也。”案:“抱”当为“軳”。广雅:“轸、軳,转戾也。”淮南子又曰:“橑檐榱题,雕琢刻镂,乔枝菱阿,夫容芰荷,五采争胜,流漫陆离。”高诱注:“阿,曲屋。夫容,藕华也。芰,菱角交萏也。荷,夫蕖也。”据此,达、菱、倒、茄为一类,皆宫室之饰。殿作天井,以象东井。菱、茄,水中之物,所以示厌火。天子宫殿,施于藻井,大夫以下,惟施于桷而已,庶人无垂葩之饰也。书传注义自可通。○又案:汉书扬雄传“反离骚”注,师古曰:“茄,亦荷字,见张揖古今字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