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广五蕰论一卷
安慧菩萨造
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奉诏译佛说五蕰谓色蕰、受蕰、想蕰、行蕰、识蕰。云何色蕰?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。云何四大种?谓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此复云何?谓地坚性、水湿性、火煖性、风轻性。界者,能持自性所造色故。
云何四大所造色?谓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。造者,因义。根者,最胜自在义,主义增上义。是为根义,所言主义,与谁为主?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,生眼识故。如是乃至身根,与身识为主,生身识故。
云何眼根?谓以色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眼中,一分净色,如净醍醐。此性有故,眼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
云何耳根?谓以声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耳中,一分净色,此性有故,耳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
云何鼻根?谓以香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鼻中,一分净色,此性有故,鼻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
云何舌根?谓以味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舌上,周遍净色有说,此于舌上,有少不遍。如一毛端。此性有故,舌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
云何身根?谓以触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身中,周遍净色,此性有故,身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
云何色?谓眼之境,显色、形色及表色等,显色有四种:谓青、黄、赤、白。形色谓长短等。
云何声。谓耳之境,执受大种因声,非执受大种因声,俱大种因声。诸心、心法是能执受。蠢动之类,是所执受。执受大种因声者,如手相击,语言等声。非执受大种因声者,如风、林、驶水等声,俱大种因声者。如手击鼓等声。
云何香?谓鼻之境,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。好香者,谓与鼻合时,于蕰相续,有所顺益。恶香者,谓与鼻合时,于蕰相续,有所违损。平等香者,谓与鼻合时,无所损益。
云何味?谓舌之境,甘、醋、咸、辛、苦淡等。
云何触一分?谓身之境,除大种。谓滑性、涩性、重性、轻性、冷饥、渴等。滑谓细软,涩谓粗强,重谓可称,轻谓反是。煖欲为冷,触是冷因,此即于因。立其果称。如说诸佛出世乐,演说正法乐,众僧和合乐,同修精进乐,精进勤苦。虽是乐因,即说为乐。此亦如是欲食为饥,欲饮为渴,说亦如是,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、十一种等。
云何无表色等?谓有表业,三摩地所,生,无见无对色等。有表业者,谓身、语、表,此通善、不善、无记性。所生色者,谓即从彼善、不善表所生之色,此不可显示故,名无表。三摩地所生色者,谓四静虑所生色等,此无表色是所造性,名善律仪,不善律仪等,亦名业,亦名种子。如是诸色,略为三种:一者可见有对,二者不可见有对,三者不可见无对。是中可见有对者,谓显色等,不可见有对者,谓眼根等,不可见无对者,谓无表色等。
云何受蕰?受有三种:谓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乐受者,谓此灭时,有和合欲,苦受者,谓此生时,有乖离欲,不苦不乐受者,谓无二欲,无二欲者,谓无和合及乖离欲,受谓识之领纳。
云何想蕰?谓能增胜,取诸境相。增胜取者。谓胜力能取。如大力者,说名胜力。
云何行蕰?谓除受想、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。云何余心法?谓与心相应诸行、触、作意、思、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、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、放逸、舍、不害、贪、瞋、慢、无明、见、疑、无惭、无愧昏沈掉舁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、恶作、睡眠、寻伺是诸心法,五是遍行。此遍一切善、不善、无记心故,名遍行。五是别境。
此五一一,于差别境,展转决定,性不相离。是中有一,必有一切。十一为善,六为烦恼,余是随烦恼,四为不定。此不定四。非正随烦恼,以通善及无记性故。触等体性及业,应当解释。
云何触?谓三和合,分别为性。三和谓眼色识,如是等此诸和合心、心法生故,名为触,与受所依为业。
云何作意?谓令心发悟为性,令心心法现前警动,是忆念义,任持攀缘心为业。
云何思?谓于功德过失,及以俱非,令心造作意业为性。此性若有,识攀缘用,即现在前,犹如磁石引铁,令动,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。
云何欲谓于可爱乐事,希望为性。爱乐事者,所谓可爱见闻等事。是愿乐希求之义,能与精进,所依为业。
云何胜解?谓于决定境,如所了知,印可为性。决定境者,谓于五蕰等,如日亲说。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阳焰。行如芭蕉,识如幻境。如是决定或如诸法所住自相,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言决定者,即印持义,余无引转为业,此增胜故,余所不能引。
云何念?谓于惯习事,心不忘失,明记为性,惯习事者。谓曾所习行。与不散乱所依为业。
云何三摩地?谓于所观事。心一境性,所观事者,谓五蕰等及无常、苦、空无我等。心一境者。是专注义,与智所依为业。由心定故,如实了知。
云何慧?谓即于彼择法为性。或如理所引,或不如理所引,或俱非所引。即于彼者,谓所观事,择法者,谓于诸法自相、共相。由慧简择得,决定故。如理所引者。谓佛弟子。不如理所引者,谓诸外道。俱非所引者,谓余众生。断疑为业,慧能简择,于诸法中,得决定故。
云何信谓于业果、诸谛宝等,深正符顺心净为性。于业者。谓福非福不动业。于果者,谓须陁洹斯陁含、阿那含阿罗汉果。于谛者。谓苦、集、灭、道谛。于宝者,谓佛、法、僧宝。于如是业果等,极相符顺,亦名清净,及希求义,与欲所依为业。
云何惭?谓自增上及法增上。于所作罪羞耻为性。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。羞耻者,谓不作众罪,防息恶行,所依为业。
云何愧?谓他增上。于所作罪,羞耻为性。他增上者,谓怖畏责罚及讥论等。所有罪失,羞耻于他,业如惭说。
云何无贪。谓贪对治,令深厌患,无著为性。谓于诸有及有资具。染著为贪,彼之对治,说为无贪。此即于有,及有资具。无染著义。遍知生死诸过失故。名为厌患。恶行不起,所依为业。
云何无瞋?谓瞋对治,以慈为性。谓于众生,不损害义,业如无贪说。
云何无痴?谓痴对治,如实正行为性。如实者略,谓四圣谛广,谓十二缘起,于彼加行,是正知义。业亦如无贪说
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。谓若被甲,若加行,若无怯弱,若不退转。若无喜足,是如此义,圆满成就,善法为业。
云何轻安?谓粗重对治。身心调畅,堪能为性。谓能弃舍十不善行,除障为业。由此力故除一切障,转舍粗重。
云何不放逸?谓放逸对治,依止无贪,乃至精进,舍诸不善,修彼对治诸善法故,谓贪、瞋、痴及以懈怠,名为放逸。对治彼故、是不放逸,谓依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精进四法。对治不善法,修习善法故,世出世闲正行所依为业。
云何舍?谓依如是无贪、无瞋,乃至精进,获得心平等性,心正直性,心无功用性、又复由此,离诸杂染法,安住清净法。谓依无贪、无瞋无痴、精进性故。或时远离昏沈、掉舁、诸过失故、初得心平等,或时任运无勉励故。次得心正直,或时远离诸杂染故,最后获得心无功用,业如不放逸说。
云何不害?谓害对治,以悲为性,谓由悲故,不害群生,是无瞋分,不损恼为业。
云何贪?谓于五取蕰,染、爱耽著为性,谓此缠缚。轮回三界,生苦为业。由爱力故,生五取蕰。
云何瞋?谓于群生,损害为性。住不安隐,及恶行所依为业。不安隐者,谓损害他,自住苦故。
云何慢?慢有七种:谓慢、过慢、过过慢我慢、增上慢、卑慢、邪慢。云何慢?谓于劣计己胜,或于等计己等,如是心高舁为性。云何过慢?谓于等计己胜。或于胜计己等。如是心高舁为性。云何过过慢?谓于胜计己胜,如是心高舁为性。云何我慢?谓于五取蕰随计为我,或为我所,如是心高舁为性。云何增上慢?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,谓我已得。如是心高舁为性。增上殊胜所证法者,谓诸圣果及三摩地、三摩钵底等。于彼未得,谓我已得,而自矜倨。云何卑慢?谓于多分殊胜,计己少分下劣,如是心高舁为性。云何邪慢?谓实无德,计己有德,如是心高舁为性,不生敬重所依为业。谓于尊者及有德者,而起倨傲,不生崇重。
云何无明?谓于业果谛宝,无智为性。此有二种:一者俱生二者分别。又欲界贪瞋及以无明,为三不善根,谓贪不善根,瞋不善根痴不善根,此复俱生,不俱生,分别所起。俱生者,谓禽兽等,不俱生者,谓贪相应等。分别者,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,疑烦恼所依为业。
云何见?见有五种:谓萨迦耶见、边执见、邪见见取戒禁取。云何萨迦耶见?谓于五取蕰随执为我,或为我所,染慧为性。萨谓败坏义,迦耶谓和合积聚义。即于此中。见一见常,异蕰有我蕰,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?谓萨者,破常想迦耶破一想,无常积集。是中无我及我所故,染慧者,谓烦恼俱、一切见品所依为业。
云何边执见?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。即于所取,或执为常,或执为断,染慧为性。常边者,谓执我自在,为遍常等。断边者,谓执有作者、丈夫等,彼死已不复生,如瓶既破,更无盛用。障中道出离为业。
云何邪见?谓谤因果。或谤作用。或坏善事,染慧为性。谤因者,因谓业烦恼性,合有五支。烦恼有三种:谓无明、爱、取。业有二种:谓行及有有者,谓依阿赖耶识,诸业种子,此亦名业。如世尊说:阿难,若业能与未来果,彼亦名有。如是等。此谤名为谤因。谤果者,果有七支:谓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生、老死,此谤为谤果。或复谤无善行、恶行,名为谤因。谤无善行、恶行果报,名为谤果。谤无此世、他世,无父无母,无化生众生,此谤为谤作用,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,种子任持作用,结生相续作用等,谤无世闲阿罗汉等,为坏善事,断善根为业,不善根坚固,所依为业。又生不善,不生善为业。
云何见取?谓于三见及所依蕰。随计为最,为上为胜,为极染慧为性。三见者,谓萨迦耶、边执邪见。所依蕰者,即彼诸见所依之蕰,业如邪见说。
云何戒禁取?谓于戒禁及所依蕰。随计为清净,为解脱为出离,染慧为性。戒者,谓以恶见为先,离七种恶。禁者,谓牛狗等禁及自拔发。执三支杖僧祛定慧等,此非解脱之因。又计大自在,或计世主,及入水火等,此非生天之因。如是等,彼计为因。所依蕰者,谓即戒禁所依之蕰。清净者,谓即说此无闲方便,以为清净。解脱者,谓即以此解脱。烦恼出离者,谓即以此出离生死。是如此义能与无果。唐劳疲苦所依为业,无果唐劳者,谓此不能获出苦义。
云何疑?谓于谛宝等,为有为无犹预为性。不生善法,所依为业。诸烦恼中。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。余通俱生及分别起。
云何忿?谓依现前不饶益事,心愤为性。能与暴恶,执持鞭杖所依为业。
云何恨?谓忿为先,结怨不舍为性。能与不忍,所依为业。
云何覆?谓于过失,隐藏为性。谓藏隐罪故。他正教诲时,不能发露,是痴之分。能与追悔,不安隐住,所依为业。
云何恼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忿恨为先,心起损害,暴恶言者,谓切害粗犷,能与忧苦,不安隐住,所依为业。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
云何嫉?谓于他盛事,心妒为性。为名利故,于他盛事,不堪忍耐,妒忌心生。自住忧苦。所依为业。
云何悭?谓施相违。心悋为性。谓于财等。生悋惜故,不能惠施,如是为悭。心遍执著利养、众具,是贪之分,与无厌足,所依为业。无厌足者,由悭悋故,非所用物,犹恒积聚。
云何诳?谓矫妄于他,诈现不实功德为性。是贪之分,能与邪命,所依为业。
云何谄?谓矫设方便,隐己过恶,心曲为性。谓于名利,有所计著,是贪痴分。障正教诲为业。复由有罪,不自如实发露归忏,不任教授。
云何㤭:谓于盛事,染著倨傲,能尽为性。盛事者,谓有漏盛事,染著倨傲者,谓于染爱,悦豫矜恃,是贪之分、能尽者,谓此能尽诸善根故。
云何害?谓于众生,损恼为性。是瞋之分、损恼者,谓加鞭杖等,即此所依为业。
云何无惭?谓所作罪,不自羞耻为性。一切烦恼及随烦恼,助伴为业。
云何无愧?谓所作罪,不羞他为性。业如无惭说。
云何昏沈?谓心不调畅,无所堪任,蒙昧为性。是痴之分。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。
云何掉舁?谓随忆念,喜乐等事,心不寂静为性。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,心不寂静,是贪之分,障奢摩他为业。
云何不信?谓信所治,于业果等,不正信顺,心不清净为性。能与懈怠所依为业
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
云何放逸?谓依贪、瞋、痴懈怠故。于诸烦恼心。不防护于诸善品,不能修习为性。不善增长。善法退失,所依为业。
云何失念?谓染污念。于诸善法,不能明记为性。染污念者,谓烦恼俱,于善不明记者,谓于正教授。不能忆持义,能与散乱所依为业。
云何散乱?谓贪、瞋、痴分。令心、心法,流散为性。能障离欲为业。
云何不正知?谓烦恼相应慧。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。违犯律行,所依为业。谓于去来等,不正观察故,而不能知应作、不应作,致犯律仪。
云何恶作?谓心变悔为性。谓恶所作故,名恶作。此恶作体非即变悔,由先恶所作,后起追悔故。此即以果从因为目,故名恶作。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。此有二位:谓善、不善。于二位中,复各有二。若善位中,先不作善,后起悔心。彼因是善,悔亦是善。若先作恶,后起悔心,彼因不善,悔即是善。若不善位,先不作恶后起悔心,彼因不善,悔亦不善。若先作善,后起悔心彼因是善,悔是不善。
云何睡眠?谓不自在转。昧略为性不自在者,谓令心等,不自在转,是痴之分。又此自性不自在故,令心、心法极成昧略。此善、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,所依为业。
云何寻?谓思慧差别。意言寻求,令心粗相分别为性。意言者,谓是意识,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。分别粗相者,谓寻求瓶、衣、车乘等之粗相,乐触苦触等,所依为业。
云何伺?谓思慧差别。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。细相者,谓于瓶、衣等,分别细相成、不成等差别之义。
云何心不相应行?谓依色心等,分位假立,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、不异性。此复云何?谓得无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天、命根、众同分、生老、住、无常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异生性、如是等。
云何得?谓若获若成就。此复三种:谓种子成就、自在成就、现起成就。如其所应。云何无想定?谓离遍净染。未离上染,以出离想作意为先,所有不恒行心,心法灭为性
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,从第一有更起胜进,暂止息想作意为先,所有不恒行,及恒行一分,心、心法灭为性。不恒行,谓六转识,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,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,是灭尽定
云何无想天?谓无想定所得之果,生彼天已。所有不恒行心心、法灭为性。
云何命根?谓于众同分,先业所引住时、分限为性
云何众同分?谓诸群生,各各自类相似为性。
云何生?谓于众同分,所有诸行,本无今有为性。
云何老?谓彼诸行相续,变坏为性。
云何住?谓彼诸行相续,随转为性。
云何无常?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。
云何名身?谓于诸法自性,增语为性。如说眼等。
云何句身?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
云何文身?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,亦名显谓名句所依,显了义故。亦名字,谓无异转故、前二性者,谓诠自性及以差别,显谓显了
云何异生性?谓于圣法,不得为性。
云何识蕰?谓于所缘,了别为性,亦名心。能采集故,亦名意。意所摄故。若最胜心、即阿赖耶识。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。又此行相,不可分别,前后一类相续转故。又由此识,从灭尽定、无想定、无想天起者,了别境,界转识复生。待所缘缘差别转故,数数间断,还复生起,又令生死,流转回还故。阿赖耶识者,谓能摄藏一切种子。又能摄藏我慢相故。又复缘身为境界故,又此亦名阿陁那识,执持身故。最胜意者,谓缘藏识为境之识,恒与我痴,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相应前后,一类相续随转,除阿罗汉圣道、灭定,现在前位。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、阿赖耶识,此八名识蕰。
问:蕰为何义?答:积聚是蕰义谓世闲相续品类趣、处、差别色等,总略摄故。如世尊说,比丘所有色,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,若内若外。若粗若细。若胜若劣若近若远,如是总摄为一色蕰。
复有十二处。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、鼻处、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、意处法处。眼等五处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处,如前已释触处,谓诸大种及一分触。意处即是,识蕰。法处谓受想、行蕰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。云何无为?谓虚空无为、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。虚空者,谓容受诸色。非择灭者,谓若灭非离系云何非离系,谓离烦恼对治,诸蕰毕竟不生。云何择灭?谓若灭是离系。云何离系?谓烦恼对治,诸蕰毕竟不生。
云何真如?谓诸法、法性、法无我性问:处为何义?答:诸识生长门是处义复有十八界,谓眼界色界、眼识界、耳界、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、味界、舌识界、身界、触界、身识界、意界、法界、意识界。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,如处中说。六识界者,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,了别为性。意界者,即彼无闲灭等。为显第六识,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。如是色蕰,即十处、十界及法处、法界一分。识蕰即意处及七心界。余三蕰及色蕰一分并诸无为,即法处、法界。
问:界为何。义答:任持无作用性自相,是界义。问:以何义故说蕰界处等?答:对治三种我执故。所谓一性我执、受者我执、作者我执。如其次第。
复次此十八界,几有色?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蕰自性。几无色?谓所余界几有见?谓一色界,几无见?谓所余界几有对谓十色界,若彼于此,有所㝵故。几无对谓所余界。
几有漏?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,谓于是处,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。几无漏?谓后三少分,几欲界系?谓一切,几色界系?谓十四,除香味及鼻、舌识。几无色界系?谓后三。几不系?谓即彼无漏,几蕰所摄?谓除无为,几取蕰所摄?谓有漏。几善几不善几无记?谓十通三性,七心界色、声及法界一分,八无记性。几是内?谓十二,除色、声、香味触及法界几是外谓所余六。
几有缘。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、心所法性。几无缘?谓余十及法界少分。
几有分别?谓意识界、意界及法界少分。
几有执受?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,谓色、香、味、触。几非执受?谓余九、及四少分。
几同分?谓五内有色界,与彼自识等境界故。
几彼同分?谓彼自识空时,与自类等故。
大乘广五蕰论一卷
癸卯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