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婆塞戒经

[东晋] 昙无谶 译

优婆塞戒经卷第四

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

六波罗蜜品第十八

善生言:“世尊!如佛先说供养六方,六方即是六波罗蜜,是人则能增长财、命,如是之人有何等相?”佛言:“善男子!若能不惜一切财物,常于他人,作利益事,念于布施,乐行布施,随有随施,不问多少。

当行施时,于身财物,不生轻想;净施不择持戒、毁戒;赞叹布施,见行布施,欢喜不妒;见有求者,心则悦乐,起迎礼拜,施床命坐;前人咨问,若不咨问,辄为赞叹布施之果。见恐怖者,能为救护,处饥馑世,乐施饮食,虽作是施,不为果报,不求恩报施。不诳众生,能赞三宝所有功德。不以斗称杂余异贱,欺诳于人,不乐酒博贪欲之心,常修惭羞愧耻之德,虽复巨富,心不放逸,多行惠施,不生㤭慢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,施波罗蜜。善男子!若有人能、净身、口、意,常修软心,不作罪过,设误作者,常生愧悔,信是罪业,得恶果报,所修善事,心生欢喜;于小罪中,生极重想,设其作已,恐怖忧悔。终不打骂瞋恼众生。

先意语言,言辄柔软。见众生已,生爱念心,知恩报恩,心不悭悋,不诳众生。如法求财,乐作福德,所作功德,常以化人。见穷苦者,身代受之,常修慈心,怜愍一切。见作恶者,能为遮护;见作善者,赞德说果,复以身力,往营佐之。身不自由,令他自在。常修远离瞋恚之心,或时暂起,觉生愧悔。实语、软语,远离两舌及无义语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。善男子!若人能净,身、口、意业,众生设以大恶事加,乃至不生一念瞋心,终不恶报;若来悔谢,即时受之。

见众生时,心常欢喜,见作恶者,生怜愍心。赞叹忍果,呵责瞋恚,说瞋果报多有苦毒。修施忍时,先及怨家。正观五阴众缘合和,若和合成,何故生瞋?深观。瞋恚乃是未来,无量恶道,受苦因缘,若暂生瞋,则生惭愧、恐怖、悔心。见他忍胜,不生妒嫉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,忍波罗蜜。善男子!若有人能,不作懈怠,不受不贪坐卧等乐,如作大事功德力时,及营小事,心亦如是。凡所作业,要令毕竟。作时,不观饥渴、寒热,时与非时。不轻自身。大事未讫,不生悔心;作既终讫,自庆能办。赞叹精进,所得果报。如法得财,用皆以理。见邪进者,为说恶果。善教众生,令修精进,所作未竟,不中休息。修善法时,不随他语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。善男子!若有人能净身、口、意,乐处空闲若窟、若山、树林、空舍,不乐愦闹、贪著卧具,不乐听说世闲之事,不乐贪欲、瞋恚、愚痴。先语、软语,常乐出家,教化众生,所有烦恼,轻微软薄,离恶觉观,见怨修慈,乐说定报。心若逸乱,生怖愧悔,见邪定者,为说罪过,善化众生,置正定中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。善男子!若有人能净身、口、意,悉学一切世闲之事,于贪、瞋、痴心不贪乐,不狂、不乱。怜愍众生,善能供养父母、师长、和上、长老、耆旧有德,修不放逸,先语、软语,不诳众生。能分别说邪道、正道及善恶报,常乐寂静,出家修道,能以世事,用教众生,见学胜己,不生妒心,自胜他人,不生㤭慢。受苦不忧,受乐不喜。

善男子!有是相者,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。善男子!一一方中,各有四事,施方四者:一者、调伏众生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

若人于财不生悭惜,亦不分别怨亲之相、时与非时,是人则能调伏众生。于财不惜,故能行施,是故得离,悭悋之恶,是名离对。欲施、施时、施已、欢喜,不生悔心,是故未来,受人天乐,至无上乐,是名自利。能令他人,离于饥渴苦切之恼,故名利他。

戒方四者:一者、庄严菩提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庄严菩提者,优婆塞戒,至菩萨戒,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初地根基,是名庄严。既受戒已,复得远离恶戒无戒、是名离对。受持戒已,得人天乐至无上乐,是名自利。既受戒已,施诸众生,无恐无畏,咸令一切离苦获安,是名利他。

忍方四者:一者、庄严菩提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庄严菩提者,因忍故得修善,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庄严。既修忍已,能离瞋恶,是名离对。忍因缘故,得人天乐,至无上乐,是名自利。忍因缘故,人生喜心、善心、调心,是名利他。进方四者:一者、庄严菩提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

庄严菩提者,因精进故得修善,修善法故,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庄严。修善法时,离恶懈怠。是名离对。因是善法,得人天乐,至无上乐,是名自利。教众生修善,令离恶法,是名利他。禅方四者:一者、庄严菩提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

庄严菩提者,因修如是禅定力故,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庄严。因是禅定,修无量善,离恶觉观,是名离对。修舍摩他,因缘力故,常乐寂静,得人天乐至无上乐,是名自利。断诸众生贪欲、瞋恚、狂痴之心,是名利他。智方四者:一者、庄严菩提,二者、离对,三者、自利,四者、利他。

庄严菩提者,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庄严。修智慧故,远离无明,令诸烦恼,不得自在,是名离对。除烦恼障及智慧障,是名自利。教化众生,令得调伏,是名利他。善男子!或有说言:离戒无忍,离智无定,是故说有四波罗蜜。

若能忍恶,不还报者,即名为戒;若修禅定,心不放逸,即是智慧;是故戒即是忍,慧即是定。离慧无定,离定无慧,是故慧即是定,定即是慧。离戒无进,离进无戒,是故戒即精进,精进即戒。离施无进,离进无施,是故施即精进,精进即施。

故知无有六波罗蜜者。是义不然!何以故?智慧是因,布施是果;精进是因,持戒是果;三昧是因,忍辱是果。然因与果,不得为一,是故应有六波罗蜜。若有说言:戒即是忍,忍即是戒。是义不然!何以故?戒从他得,忍不如是;有不受戒,而能忍恶。为众修善忍无数苦,无量世中,代诸众生,受大苦恼,心不悔退,是故离戒应有忍辱。

善男子!三昧即是舍摩他也,智慧即是毗婆舍那;舍摩他名缘一不乱,毗婆舍那,名能分别;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、慧异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。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檀波罗蜜,为调众生。施时离贪,是故次说尸波罗蜜。施时能忍舍离之心,是故次说忍波罗蜜。施时心乐,不观时节,是故次说进波罗蜜。施时心一,无有乱相,是故次说定波罗蜜。施时不为受生死乐,是故次说智波罗蜜。

善男子!云何名为波罗蜜耶?施时不求内外果报,不观福田及非福田,施一切财,心不悋惜,不择时节,是故名为施波罗蜜。乃至小罪,虽为身命,尚不毁犯,是故名为戒波罗蜜。乃至恶人来割其身,忍而不瞋,是故名为忍波罗蜜。三月之中一偈赞佛,不休不息,是故名为进波罗蜜。具足获得金刚三昧,是故名为禅波罗蜜。善男子!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具足成就六波罗蜜,是故名为智波罗蜜。善男子!菩萨有二:一者、在家,二者、出家。出家能净六波罗蜜,是不为难;在家能净,是乃为难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,多恶因缘,所缠绕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