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原发微

[南宋] 鲍云龙 著 · [元] 方回 著

天原发微卷之十八

鲁斋鲍云龙 景翔 编著

虚 谷 方 回万里 校正

变化

天地变化而阴阳生,阴阳变化而人物生,人物变化而圣贤生。古之为士者,三年有成,十年一化,始乎为士,终乎为圣人,皆变化其气质之性,以复于天命之性,亦曰敬面已矣。敬则主一,一则诚,诚则形,形则著,著则明,明则动,动则变,变则化,惟天下至诚为能化。或问:变化何以居二十五篇之终?曰:自太极肇判以来,天地如大洪炉,人物生其中。自无而有,皆从里面陶冶出来;自有而无,又从里面销缩将去。由先天开物之初六万四千八百年,后天自禹甲子至元甲午又三千五百一十余年,中间人物几变几化,圣贤几古几今,陵谷变迁,宇宙更革,安有一人一物之常在?惟赖典籍之存,有可稽考云尔。寒变燠,燠变暑,暑变凉,凉又变冷,变之中有化焉。故春化为夏,夏化为秋,秋化为冬,寒暑代谢,无有穷已。人之与物,亦囿于天地变化之中,而不能违也。腐柱生芝,麻扶蓬直。鱼化龙,潜者变而殊。雀化蛤,飞者变而潜。鹰化鸠,恶者变而善。鸠化鹰,善亦可变而恶。貍变而豹,豹变而虎,小固可以化大矣。惟圣罔念作狂,大或变之,而小亦可惜哉!以阴阳推之,亦无有不可变者,况灵于万物而为人乎?瞽之子可为尧,涂之人可为禹,陋巷之如愚可以为圣人,比善于变化者也。其不善变化者,丹朱、商均不肖其父,夏癸、商辛不类其祖;下惠、跖𫏋,弟不能化其兄,桓魋、司马牛,兄不肯似其弟。人为天地万物之灵,而不能自变其气质以复于善,是有负于天地之化有也。然则欲善于变化者当如何?亦惟纯于敬,以造诚之阃域,则无愧于为人,而可与天地参矣。士希贤,贤希圣,圣希天,舍敬其将曷以?此变化一篇所以殿诸篇之后者,以此。

〇程叔子曰:易,变易也,随时变易以从道。朱子曰:变者,化之渐;化者,变之成。又曰:阴变为阳,阳化为阴。

变化相对言,则变是长,化是消。若统体言,则皆是化。到换头处便是变。变是自阴而阳,自无而有,自微而著,自夜而昼,柔变为刚,寒变为暖,自萌芽变来成枝叶,突然浸长,改换而有头面者,变也。化是自阳而阴,自有而无,自盛而衰,自昼而夜,刚化为柔,暖化为寒,凡有形有迹者,皆渐渐恁地消缩去,以至于无者,化也。又曰:阴变为阳变是进,自然长得猛;阳化为阴化是退,自然渭去无形迹。阳进极而回,故为退;阴退极而上,故为进。故曰: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。阳化为阴,阴变为阳,变化也。所以变化者,道也。道者,本然之妙;变化者,所乘之机。故阴变阳化而道无不在,两在故不测。故曰: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?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神无方者,或在阴,或在阳,如方在春,或已为夏;方在秋,或已为冬。易无体者,或为阴,或为阳,如方为春而又为夏,方为秋而又为冬。交错代换,而不可以形体拘也。伊川云:变如物方变而未化,化则更无旧迹。鹤山要义却云:反归旧形谓之化,渐渐改者谓之变,虽有旧形,忽改者谓之化。此古说也,今说到朱子方亲切。

〇朱子曰:化而裁之存乎变,裁是裁截之义。又曰:推而行之存乎通,通是通其变,将已裁定者推而行之。

如一岁裁为四时,一时裁为三月,一日裁为十二时,此是变也。阴阳互变,若不裁截,岂有定体?往来不穷谓之通,因其变而处得恰好便是通,通则不穷。化是因其自然而化,裁是人为,变是变了他。化是个亹亹地渐去底意思。如天意渐渐凉,到得立秋便截断这已后是秋,便是变。如子丑寅卯十二时,皆以渐化而不见其迹,及亥时子时,便截取是属明日,所谓变也。又如星辰运行,无顷刻停息,若以逐时及昏旦纪之,则一日差一度,亦记不得,所以只于逐月裁断,通昏某中,旦某中,逐日便是化,到这一月处便是变。又如一年三百六十日,日日渐次进去,到那满时,这便是化。自春而夏,夏而秋,秋而冬,圣人去这里截做四时,这便是变。

〇又曰:通其变,使民不倦,须是得一个人通其变,若听其自变,如何得?

如亢龙有悔,是不通了处得来无悔,便是通。通其变,只要常教流通不穷。如人处富贵、贫贱、夷狄、患难,这是变;行乎富贵,行乎贫贱,行乎夷狄患难,至于无入而不自得,此便是通。如就化处裁截,便是变,就变上处得好,便是通。天下事物之变,只由他阴阳两个。他自阴了反阳,阳了反阴,只得顺他。圣人若到那善之极处,又自有一个道理,不到得履霜坚冰至之地。阳里才见阴生,便百种去裁抑他,固是如此。若一向是阳,则万物何由得成?他自是恁地,国家气数盛衰亦恁地。尧到那七十载时,也自衰了,便所以求得一个舜分付成他,又自重新转遍。若一向做去,到死后也衰了。文武圣慧。急急如高上神霄东华仙君律令敕。

右法取东华气咽之,再取气吹,使百骸九窍调和,三尸九虫消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