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大象章第三十五
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
御注曰:象,如天之垂象。无为也,运之以健;无言也,示之以文。圣人之御世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而民归之如父母。故曰:执大象,天下往。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,群生不伤,万物不夭,民虽有智,无所用之,何害之有?安则无危亡之忧,平则无险陂之患。泰者,通而治也。
临川王安石曰:大象者,道之喻。执其大则为万物之所归向。吾能顺性命之理,受之而不逆,故往而不害。能安则能平,能平则能泰。善安然后至于平,平然后至于泰也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无象者,大象也。母之于子也,未有母处而子不往就之也。物来附德,犹子归母,不害其所利,则相蓄养和平而安泰也。
达真子曰:大象者,道之象也。然道不可执,圣人体之,固若其执尔。圣人体道,则为天下之所归。故曰: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者,归往之谓也。莫足以倾则曰安,莫足以险则曰平,莫足以否则曰泰。
叶梦得曰:大象犹大物也。恍惚之间,有物有象,其藏深矣,不可名以大。执而示物,然后其大者见焉,天下始得从之而往。吾虽受之,而未尝见其有物,则杂然共处,各安其性命之情,并行而不相悖,固未有能害之者也。是以不失其居则安,不违其分则平,不逆其情则泰。
清源子刘骥曰:象者,物之始见,去道未远,故以喻道。大象者,无象之象,虚无之真也。身之虚而万物至,心之无而和气归,故执大象,天下往。经所谓太虚内神,六合朝真,亦此之谓也。以至万物之精华,无极之物,皆来归之,注焉而不满,酌焉而不竭,利而不害,为而不争,故往而不害。安平泰,安则安于性命之情,平则定乎内外之分,泰则交通成和,而上下与天地同流也。
黄茂材曰:道本无象,孰得而执?然必有主之者,故天下往焉。往者,谓其无往而不在也。太古之时,有羲黄在上,天下之民含哺而嬉,鼓腹而游,无日不在乎道之中,可谓安平泰矣,又岂有害者哉?
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
碧虚子陈景元曰:此举谕也。夫音乐之和,人必为之少留;馔饵之美,客必为之暂止。乐之佚也,耳满而过焉;饵之饫也,舌味而爽焉;客之止也,主倦而厌焉。夫法之初兴,民皆亲之誉之。及其弊也,则民畏之侮之。庄子曰:仁义,先王之蘧庐也,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,觏而多责。此言法之用也,随世污隆,滞而久之,理必败矣。既败,岂有往而不害者哉?既受其害,则奚足言其安平泰也?夫乐佚饵饫,则过爽随焉。大法一弊,则畏侮彰焉。若夫道之出口,淡然无味,所谓信言不美也。清静无为,则民乐其性,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,则不知其所之矣。岂有和悦之声,甘美之味,而审听咀嚼哉!
颍滨苏辙曰:作乐设饵以待来者,岂不足以止过客哉?然而乐阕饵尽,彼将舍之而去。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,天下不知好之,又况得而恶之乎?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悦人,而其用不可尽矣。
临川王安石曰:夫五味之于口,五音之于耳,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,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。唯道之于口,则非味而常淡然耳。惟其不悦于味而视道之无味,不悦于声而视道之无声,则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而其用不可尽矣。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乐者,音乐也。饵者,饮食也。既就而归附,乐所以和其心,食所以养其形,内外得所,虽过客亦留而不去,而况其素来处者?惟道深远久大,其言简淡,初闻甚淡,久之味在其中矣。非玄览莫能见,非听幽莫能闻,虽无近利,久而用之,始知无尽。
黄茂材曰:张乐设饵,过客且止,声色嗜欲之能,悦人如此。若夫道出于口则无味,视于目则无色,听于耳则无声。然人能得而用之,其用无穷,岂外物可比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