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八十一章
道德真经集解卷之四。
六爻重而大易之全体微,三传作而春秋之初意泯,河上公分章定句而老子混成之道散。夫道不可言,圣人欲发人之覆,使知天地之大全,无言而不可得也。是经诣道之大途,学者即此而求,自知归矣。迨河上公诸人参错己见,注脚纷然,或者始有多歧亡羊之叹。圭山之集注,岂非欲觉冥途于晦蚀之中,方执涂人之见而问吾故庐者耶?使其由是而之,可直参老子混成之旨矣。余嘉其用志勤,立言正,而赞一注脚云。
宝祐丁丑蒲节天台谢□跋。
昔孔子无常师,故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、郯子之徒皆尝问焉。然观其语南宫敬叔,独以礼乐之原、道德之归属之老聃,则聃岂苌弘而下所可比耶?其所以责原壤者,以学老氏而差,于老氏固无贬也。虽然孔子以实有为理,老子以虚无为道,孔子以太极、两仪、四象、八卦为生生之本,老子谓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,其数亦异。孔子欲人知道之无物不有,无处不在,无时不然,老子欲人求是道于天地万物之始。盖道一也,而随人所指有不同数一,也在人所用有不同,其不同者固不可以强同也,至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治心,载营魄抱一绵绵若存以治身,以重为轻根,以静为动根,不矜不伐不争以应物,无为无欲,去泰去甚以治国家天下,虽圣人不能违也。是以谷神玄牝,程子取焉;养气之说,朱子取焉,吾党其可轻议之哉!圭山董道士所注老子道德经,集古今诸家之善,以发明宗旨,虽修炼家自附于老子者,本末先后亦有辨焉。其用工深而有助于老子之教多矣,览者毋忽。
宝祐丁巳年夏,前恩平假守黄必昌京甫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