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圣弃智章第十九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
非圣智不足以知道。使圣智为天下,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?然世之人,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,以为以巧胜物者也。于是驰骋于其末流,而民始不胜其害矣。故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
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仁义所以为孝慈矣。然及其衰也,窃仁义之名,以要利于世,于是子有违父,而父有虐子,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。故绝仁弃义,则民复孝慈。
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巧,所以便事也,利所以济物也。二者非以为盗,盗贼不得则不行。故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世之贵此三者,以为天下之不安,由文之不足故也。是以或属之圣智,或属之仁义,或属之巧利,盖将以文治之也。然而天下益以不安,曷不反其本乎?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而天下各复其性。虽有三者,无所用之矣。故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此则圣智之大,仁义之至,巧利之极也。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,老子绝而弃之,或者以为不同。易曰: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孔子之虑后世也深,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,使中人以下守其器,不为道之所眩,以不失为君子;而中人以上,自是以上达也。老子则不然,志于明道,而急于开人心,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,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,故绝仁义、弃礼乐以明道。夫道不可言,可言皆其似者也。达者因似以识真,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。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,而学孔子者无大过。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,而求之于孔子者,常苦其无所从入。二圣人者,皆不得已也,全于此必略于彼矣。